300米矿井下升起青春梦想
屡败屡战考上研究生 华中师大一学生感动校园
这几天,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二学生张文龙一下火了。
前不久,他与学弟学妹分享考研心路的一篇文章被当地媒体报道。
5年里,他白天下矿巡检,夜晚挑灯读书,屡败屡战考上了研究生。这个地下300米矿井里闪耀的青春梦想故事在校园里传开,感动了很多人。
“小时候,我是个十足的‘学渣’,成绩很不好。”张文龙笑着调侃道。2011年他毕业工作,“非常枯燥,压力很大,感觉看不到未来”。
后来,张文龙在山西吕梁老家找到另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煤矿巡检员,主要工作是检测瓦斯。
早上6点多下井,下午两三点出井,每天在黑暗中行走八九个小时,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遇到煤矿爆破,还要防止被滚落的煤块砸中。
“井下与井上是两个世界,出井的一刹那,感觉自己终于熬出来了。”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每天下午4点以后,他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张文龙心里明白,煤矿巡检员的工作只是一个起点,他有更大的梦想——考研,做学术。
2012年,张文龙开始准备考研。从那时起,他的床头总是摆着几本专业书,一有时间他就拿起来如饥似渴地钻研。晚上十一二点,工友酣睡时,灯下是他一个人的世界。
基础差,不懂方法,缺人指点……张文龙的考研之路异常艰辛,一本750页的《西方哲学史新编》,他足足看了两个月,“不懂的地方也找不到人请教,只能翻来覆去、逐字逐句地琢磨”。
打工期间,张文龙非常节俭,一天3顿饭只花7元。他要把工钱攒下来,留着以后读研用。
一次在网上查资料时,张文龙看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高新民的介绍——一个成就斐然的哲学教授走出书斋,在实践中检验幸福,从慈善中获得快乐。“这不正是我要找的老师吗?”他想。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张文龙给高新民写了一封信,讲述了自己的矿工生活和青春梦想,也谈到尼采、黑格尔。
令他意外的是,他接到了高新民打来的电话,他穿着一条秋裤就跑出了宿舍。
“文龙,希望你继续坚持,华师有能力培养你,不要放弃,抽时间来武汉,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可以交流一下。”听说高新民的鼓励,在北方初春的深夜里,虽然张文龙冻得瑟瑟发抖,一股暖流却在内心深处涌出。
后来的两年里,高新民经常通过手机短信指导他学习。2014年11月,经过3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张文龙终于见到了高新民。高新民为张文龙答疑解惑,邀请他旁听自己的研究生课程,为他安排食宿,并且赠送了厚厚的一摞专业书。
靠着在矿井下锻炼出来的韧劲儿,张文龙终于磕磕绊绊地走进了考场。然而,他连续3年都名落孙山。
同龄人已经成家立业,张文龙却还做着“不切实际的梦”,这让周围人不能理解。亲戚嘲笑他:“放弃吧,你也能考上研究生?”一向开明的父母也会委婉地劝说:“咱找个好工作,结婚生孩子去。”
即使如此,张文龙也没有放弃。
引路人的激励给了他无限力量。张文龙有一次在看书时睡着了,突然接到高新民打来的电话,他顿时困意全消,一口气学到凌晨3点。
在高新民的鼓励下,2016年,张文龙终于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看着手上的录取通知书,他手舞足蹈,眼泪不停地往下流。
“高老师是我人生中的贵人,他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循循善诱,是我学习和生活的榜样。”张文龙说。
“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丰富已足够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富有的人。”在他的师姐李盼的记忆中,张文龙特别喜欢读书,在图书馆常看到他的身影,他那种纯粹喜爱读书以及热衷慈善的精神,“熟悉他的人慢慢都会被他感染”。
走进张文龙的宿舍,衣物很少,收藏的书籍却有二三百本,寝室的书柜和衣柜被各类书塞得满满当当,看书是他平时最大的爱好。
对张文龙来说,矿上的5年生活是一段珍贵的记忆。他时常想起矿工兄弟们。2015年,看到张文龙学习条件艰苦,监控主任高利荣专门给他批了一间办公室。考上研究生后,十几个工友为他饯行鼓劲儿。
面对突然出现的“网红”名号,张文龙有些逃避和抗拒,“唯一担心的是,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目前,张文龙正在全力备战考博,他的理想是成为和高新民一样的老师,有教无类,德才兼备,用深厚的学术造诣和高尚的品德影响和改变更多人的命运。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努力没有门槛,无论从何时何地开始。”
中国青年报武汉9月27日电 李明月 党波涛 记者 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