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高考放榜。上QQ,偶然看见小表妹发了条说说,考得不好,让大家别问。遂给她留了言。晚上她回我,一来二去,聊了倒有一个多钟头。
小表妹两岁看电视,向她母亲发问:妈妈,他爱她吗?其母惊悚不已,一度担心其过于早慧。在我妈苦口婆心劝说下,方放下心来。
小表妹上了学,一路凯歌高奏。初中以全区第二名的成绩毕业,获几家学校争抢。后小表妹自己做主,选了杭州最好的一所高中。
我们一家人一度脸上非常有光,以为家里终于要出一位神童,拿下清北指日可待。然其母有一日曰,有差距,最好不过是浙大。
当时我以为是谦虚。事隔经年,回头想过,当知知女莫若母,尤其这位母亲还是个做老师的。
昨日小表妹告诉我,她的分数,上211绰绰有余,但985只能报个末流的。她不甘心,有些想复读一年,再考浙大。
我给她讲了一个故事。
我一同学,女,高一我俩同在重点班,成绩不佳,分了科又一同到了文科班,她的分数始终比我多个二十来分,我是个二本偏上的水平,她则始终徘徊在一本线边缘。
她对北外情有独钟。高考前夕,就企图前往北外考小语种,后来不知怎的,未能成行。高考结束,她志愿只填了一项,北外。
所有人都觉得她疯了。求稳妥的人,永远比冒进的,要多得多。
后来发生的事就很狗血了。那一年卷子难,有好几所大学乏人问津,其中就包括北外。
她考上了。坊间传说,她家祖坟埋得好。
我一直认为,我与她不过二十来分的差距。事隔多年,才不得不承认,并非如此。
她上了北外,被调剂到日语专业,她的专业成绩名列前茅——这首先就不简单。一个碰运气考上名校的人,何以在名校崭露头角?
更有甚者,大二,她顺理成章到日本交换一年。从此,她的世界不一样了。
本科毕业,她如愿以偿进了日本的名校读研,毕业后在日本据说最大的旅游企业乐天工作。随后,买房,结婚,生子,又生了二胎,日子过得顺风顺水,做代购挣得钱都能抵上国内一个中产。
而我呢?高中毕业,随意填了个学校,学校不满意,于是大学过得浑浑噩噩,毕业后广漂,几乎沦落为社会底层。再然后,考了个985研,好像要逆风翻盘,却只是一晃而过。研究生毕业,很随意地选了一座城市,无脑地做了一份工作,直至把自己坑到如今的境地。
我与她的差距,从来不止那二十分。
一个小小年纪就画好了自己人生的蓝图,有野心有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可以说,差了哪一步,都没有今天的她。
而我呢,在每个人生的关键节点,都用无脑的方式做出选择。一个接一个地踩坑,生生把自己推向了谷底。
我讲完了这个故事,小表妹说,对,你说的很对。
然而下一秒,她又说,那我到底该选什么专业?我该不该复读?
那一瞬间,我终于明白,知道自己要走的路,或许,大概,也是一种天赋。和智力一样,强求不来。
很多年以前,我深知自己念书不用功,总觉得若从头再来一次,说不准我也能上个985。
后来我终于不得不承认,再来一次,我也上不了。即使我终于跻身985,我也不可能像那个同学那样,成为佼佼者,我不过是985里,最芸芸众生的一个。
然而我总觉得,若我能提早感知人生的方向,一定会比现在活得更好。如果当初能有人提点我,如果我的家庭环境更好一些。。。
事实证明,这都是无稽之谈。
我的小表妹,00后,生在杭州,家境小康,从小被目为天才。而今即使我苦口婆心,以她的智力情商,能理解我的意思已算优秀,但论领悟,还谈不上。
忽然想起研究生的一位师兄,生在穷乡,17岁斩获新概念一等奖,天命之人无疑。
他转行做新媒体,做得风声水起,在网上开了课,我花钱买了听,听到他讲到几个例子时,淡淡说:
这种做法,一般人就别想了,靠天赋的。
我悚然。
从前,从不知天赋为何物,大概是自己没有,也没见过。这种看法,给人以无限的信心:我不是没天赋,我只是没努力。
如今这“天赋”之观点从一位天赋异禀的人口中说出,直叫人心生丧念。
再别说什么努力能改变一切了。努力能让你从二本考上一本,但要上985,没点天赋,不行的。
如此一来,竟意外地,有些许释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