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都并非一马平川,也许你曾如我一般,在写作这条路上跌跌撞撞,误入充满荆棘的崎岖小径,面对挫折和坎坷,不得章法、无所适从。
幸运的是,有一些开拓者们,为我们指路。
粥佐罗的这本《学会写作》,从多个角度为我们剖析了写作实用的技巧和方法,让我们在写作之路上,迈过荆棘,走向坦途。
作者粥佐罗是写爆款文章的高手,他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写作新手到写作高手再到内容创业者的蜕变。
01走出第一步
心态:暂时接受你写得差这个事实
开始写作的第一步重点不在技术层面,而在心态。
从心底接受你写得差这个事实,然后尽早开始练习,这样才能尽快转变“写得差”这个事实。
陈佩斯阔别22年与央视再次合作的新闻爆出,虽然离开电视媒体这么久,陈佩斯依然有他的号召力和粉丝,依然是民间喜剧之王。
可是据说当年他想做演员,也是考了好几个团都没有成功。最后,他的父亲只能托关系找八一厂,八一厂那边说:“我们这边缺一些演地痞流氓的演员,愿意来就让他来吧。”
就是这样的角色,让陈小二得到了磨炼,最终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后来转到话剧领域,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陈佩斯从小在老艺术家父亲的熏陶下,也并没有一个开挂的开始。
更何况我们呢,不要害怕自己写得差,慢慢进步就好。
行动:拒绝完美主义倾向
在心理学上,完美主义者凭目标的完成情况来评价自身价值,往往思维僵化,不但定的标准高,而且一旦达不到标准,就会强烈地自我批评、自我否定。
所以在写作上,不能有完美主义倾向,否则写了又删,删了又写,坐在电脑前两三个小时,屏幕上还是一片空白。
想要尽快开始写作,先从降低目标,调低预期开始。在成功和失败之间,还有一个词叫做“还不错”,或者“下次再努力”。
好文笔是练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作的精进过程,就是你不断发现过去写的很差的过程。
02踏上征程
路遥的小说《人生》扉页上有这么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写作这条路上也是,最关键的也就几步。
标题点睛
好标题是文章的写作主题,是给读者的确定性,是眼球聚集器。
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通知工作人员,给与会者放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彩色越剧片。
工作人员为了使外国人看懂中国的戏剧片,写了15页的说明书呈周总理审阅。
周恩来看后批评工作人员:“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工作人员不服气地说:“给洋人看这种电影,那才是对牛弹琴呢!”
周恩来说:“你要用十几页的说明书去弹,那是乱弹,我给你换个弹法吧,你只要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行了。”
电影放映后,观众座无虚席,且看得如痴如醉,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这就是标题的重要性,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激发了外国观众的好奇心和认同感,也展现了回报值。
主题精准
标题把你引进来,主题把你带进去。
有一篇关于“保姆歧视链”的文章令我久久感慨。
这个主题吸引人,是因为我们都觉得保姆这个服务行业,怎么还有歧视链了。
可是,事实却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作者把背景放到了魔都,作为时尚之都,高阶云集之地,保姆群体自然也受关注。
那么这个群体究竟有怎么样的歧视链呢?
作者从家庭教育、家庭餐饮、女主人工作性质、保姆的主业等角度进行了分析,让我们一边感慨、一边羡慕。
这篇文章转载非常多,阅读量非常大,它给对魔都好奇的人提供了新知,戳中了一些使用保姆家庭的痛点,也引发了一些共鸣。
优质的选题往往就是有这几种特点:戳中普遍痛点、引发群体共鸣、制造身份认同、借用热点赋能、多维度提供新知。
我们也看到这篇文章分论点及小标题的拟定,平行逻辑、与核心主题关系紧密,一步步的在论证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统帅,也是鉴定好坏文章的重要标准。写文章应该把主题精准,其它部分才有“主宰”。
素材获取
如果说主题与分论点是一篇文章的外在框架,那么论据就是文章的内在血肉。
论据素材的获取渠道,可以从书籍中,也可以在网络的各大平台。
除了这些大家都熟悉的渠道之外,还有一个获取渠道就是我们的日常。比如自己的经历、身边人的经历、街上遇到的、工作中碰到的。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曾谆谆告诫初学者:“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
宋代的著名诗人梅尧臣,凡外出游玩或访亲会友时,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号称“诗袋”的布袋,看到什么新鲜的事或美丽的风景,有的得句,有的成诗,立即用笔在纸上记下,把它投入袋中。
长此以往,梅尧臣的诗作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素材使用是把一篇文章论证充分的细节基础,不仅需要搜索、积累,更需要我们观察和发现。
03奔向远方
诗经中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作者不仅告诉我们如何踏上征程,也与我们分享了如何才能走的长远。
寻找可依附的平台
人不可逆时代潮流,顺势而为,借势而起,是最聪明的做法。
当下最主流的平台是:公众号、今日头条、知乎、简书,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
要尝试与平台做利益绑定。因为在所有的关系里,最长久、最友好、最能相互成就的关系,一定是双方在同一条利益链上。
修炼传播能力
每个写作者要同时修炼写作能力和传播能力,将两者结合,才会天下无敌。
如果没有传播,就没有反馈,人的进步只能依赖于自我审视、自我纠正,进步就太难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就非常重视写作的反馈。他在安徽滁县任太守时,写过一篇散文《醉翁亭记》。据说,他把文章写好后,叫人张贴到六个城门口,请过往行人阅读评价。
通过传播可以对外创造价值,卡夫卡当年去世的时候,让处理他遗产的朋友把所有书稿都烧毁,但是他的朋友看到写的很好,就给出版了,没想到后来引起全世界的轰动。
如果没有这种传播,世界上就缺少了一个伟大的作家。
稳定写作之路
写作不是一件可以瞬间爆发的事情,而是长期系统积累的产物,成为写作高手更是如此。
如果你想持续稳定地高质量写作,需要搭建一个稳定的认知系统、一个稳定的输入系统、一个稳定的处理系统、一个稳定的输出系统、一个稳定的反馈系统。
只有这些稳定运作了,我们的写作之路才会稳定。
让写作变现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写作的人希望变现也不是一件丢人的事。
当然想要让它变现,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首先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根据地,个人品牌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铁饭碗。
罗振宇从《罗辑思维》给大家传输知识,介绍书籍,到后来创立得到APP,让知识付费成为趋势,每年坚持跨年演讲。以此形成的个人品牌效应巨大。
我们个人品牌设立时,要注意给自己设定好标签、固定好形象、并持续围绕同样的主题发力,这样才能产生长期的效应。
坚持下来,我们就可以适时利用它来变现了,作者也给我们介绍了几种具体的变现方法,这里留个悬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书中寻找。
写作这条路,看似风平浪静,只有写的人懂得路上的纠结与徘徊,抑郁与焦虑,《学会写作》不仅助你乘风破浪、更能带你披荆斩棘,让你在这条路上走出一片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