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否应该开展品德教育,向学生灌输价值观和道德观?
支持:
首先,培养一个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职责,更是社会的责任。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过去,父母承担着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主要责任,而学校只是提供知识和技术学习的场所。但当前,在全民奋斗的氛围下,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被严重压缩。这个时候,既得利益者即这个社会就应当承担起父母对孩子教育缺失的部分。那么学校义不容辞,应当开展品德教育,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当父母本身不是 一个很好的教育者时,学校的存在可以避免孩子误入歧途。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持有正确的价值观或能够给到孩子正确的品德教育。假如一个人的父母是小偷,那么在他的认知里,偷东西可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个时候,学校和老师的介入就可以及时引导孩子走出歧途。而且老师甚至可以替代他的父母成为他学习的榜样。
反对:
首先,品德教育应该而且始终应当由父母开展。老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模仿父母的行为和言语。父母对孩子品德和价值观的重要影响是天然的,难以替代的。如果有些父母认为可以把品德教育推给学校,不再言传身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校主要是提供知识和技术学习的场所,不应当本末倒置,由学校来完成父母的工作。只有父母和学校各司其职,这个教育体系才能更加完善。
其次,学校过多地模式化地灌输价值观会阻碍孩子的个性发展。如前述所说,一个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主要由父母来完成。对于更高要求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父母也不能指望学校来完成。学校的模式化教育总是妄图培养一批有着相同思想的孩子,但是这个社会是五彩缤纷的,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人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们不能让每一个人都认为当医生才是最高尚的事情。一个只有医生一种工作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孩子多样的价值观应当由孩子在不同的成长经历中慢慢体悟,而不是由学校来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