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有一个手机app快速发展起来,那就是抖音,各个群里经常看到别人转发的各种抖音小视频。很多年轻人,甚至小孩子都在玩抖音,这也导致了很多人都在担忧,担忧这些小孩沉迷抖音,荒废了学业。之前也听人说这东西很容易上瘾,说什么“抖音五分钟,人间三小时”,刷着刷着,时间就过去了,我本人前几天也处于好奇,下载了抖音看看到底都是些什么内容,不过看了几段之后,觉得没啥意思,就删掉了,可能不合我的兴趣点吧。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沉迷于抖音,真的完全就是抖音的错吗?抖音,真的像某些所说的那样,会毁掉这一代年轻人吗?
还记得我们上中学的时候,那时候网吧刚刚兴起,好多学生都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跑出学校到网吧包夜。那个时候,我们的家长也都在说,网吧真是个害人的东西,这代人要被网吧毁掉了。但是现在再看看,我们是被毁掉的一代吗?
时代在发展,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些新鲜的事物,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合理的利用,而不是一看到其不好的一面就将一些自身原因归结为周边环境。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说的是抖音毁掉的只是那些没有自制力的孩子。虽说这样总结太多简单粗暴,但是仔细想想,却又不无道理。
关于抖音,我不想再说太多,下面我只想就自制力这个话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什么是自制力,自制力一般就是指人们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同时又能够抑制那些不符合既定目的的行为和情绪。
良好的自制力究竟能够带来什么样的优势,心理学里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学教授Walter Mischel找来600多个四岁的孩子做了这个实验:实验一开始,就在每个孩子面前放一块棉花糖,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不立刻吃这块糖,过一会他们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作为奖励。
大人离开房间后,有的孩子立刻就吃掉了糖,有的孩子坚持了几分钟后吃掉了糖。15分钟后,实验人员回到房间,大约3个孩子里,有1个孩子坚持住没吃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用唱歌,蒙住自己的眼睛或者踢桌子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实验人员跟踪了这些孩子的发展轨迹,发现那1/3忍没吃糖的孩子,长大后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都比那些没忍住的孩子更优秀。
这个实验的最初目的本来是研究为什么有人可以“延迟满足”而有的人却没有的心理过程,然而Walter Mischel发现这些小孩的学习成绩与他们小时候的“延迟满足”能力有着一定的关系。
这里的“延迟满足”就是自制力的表现,拥有良好的自制力能够对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相反,缺乏自制力的人,不能从长远出发,面对诱惑时很容易陷入妥协。一个想要节省开支的女性在面对漂亮又打折的衣服时,她的脑子里会冒出“这么漂亮,还又便宜,买了吧,其他地方省点一样的”;一位放学回家的少年,拿出手机刷起了抖音,他的脑子里的想法是“先玩半小时后再写作业吧”,然后一个多小时过去,他依旧还在玩手机。这些都是自制力低下的表现。不管大人还是小孩,缺乏自制力,不仅周围的人会对其失望,甚至自己也会陷入到非常痛苦的境地。那位买下漂亮衣服的女性在回到家后,非常懊恼自己又没能坚持自己的原则;那位玩手机的少年也是非常后悔自己浪费了时间,做出决定下次一定要先做完作业。然而,当他们在下次遇到同样的选择时,他们依旧如初。于是他们就陷入到了这种无限的自责痛苦之中,到最后甚至自暴自弃。
既然自制力如此重要,那我们该如何去培养自制力呢?
培养起良好的习惯和规律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生活也需要循序渐进的培养,不能一下子要求过多。我们可以最简单的定时睡觉和定时起床做起,从这种最基本的良好习惯开始入手会相对容易些。一下子提出太多的要求可能会引起较大的反抗,或者就是没坚持几天就会很快放弃。培养良好的习惯也包含了对一些坏习惯的改变。改变坏习惯也不可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比如说像改掉回家就玩抖音的习惯,那么可以循序渐进的缩短玩手机的时间,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外界力量,比如说设定闹钟,玩半小时后闹钟就会响起,提醒自己该放下手机了。
适当的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一些奖励可以在他真正的努力获得某些小成就之后再给予。这样,既能够增强“延迟满足”的能力,适当的奖励也能够增强自信。自制力是需要消耗大脑的能量的,长期的自制绷紧状态会让大脑非常疲惫,而适时的放松和奖励能够让大脑的能量获得有效的恢复。
偶尔失败的时候不要苛责,而是要鼓励。太过严厉的批评和职责会很容易导致放弃。每次失败后应该像对待朋友,甚至对待小孩子一样对待自己,“今天又没有早起,但是这个星期我早起了5天,已经很厉害了,已经超过很多人了,下周争取早起6天”,像这样来鼓励自己。
上面三条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实践起来还是会困难重重,就像第三条说的那样,即便偶尔失败,也不要放弃,这样,只要做到以上三条,相信你的生活会有很大的改观,也会轻松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