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不尽的三国风流,谈不完的奇闻轶事。写了这么久三国,发觉没提到一个东吴人士,特地挑了一人。“长七尺七寸,美须髯”这身高还自带美髯,绝对具有代表性,太史慈,字子义。
闻名州郡
太史慈从小就好学,大了就在郡里谋了个差事。那时候他所在的州和郡意见不合,需要审判的案件,谁先送上去就听谁的,也不分是非曲直。有一次州里的奏章先出发了,郡里很着急就派太史慈去送。太史慈也是星夜赶路快马加鞭,好不容易赶到了州吏的前面,他骗人家拿出奏章然后一刀劈了,“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
人家当然不肯放过他,又骗人家说“你没交奏章,我做的也很过分,都要担心受惩罚不如一起跑路吧”,人家是跟着他跑了,太史慈又转头回来递了奏章,任务达成,自此闻名州郡,但也得罪了州里,只好避祸辽东,“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信义笃烈
陈寿给太史慈的评价是“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太史慈是个名扬天下的义士,忠孝两全。孔融多次善待他的母亲,等到北海被黄巾围困时,母亲就让太史慈过去报恩。
太史慈也是了得,拜会孔融后就耍了个疲兵之计,连续两天出城练箭,敌兵一开始很紧张地防备着,第三天也再听说太史慈出门,都懒得站起防备了。太史慈趁机策马而过,敌兵想追时被太史慈的箭术惊到了,就这么让太史慈突出重围请来援军。
在这里还要提一句太史慈的母亲,家教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很大,太史慈能以信义闻名,功劳绝对要分他母亲一部分。看看他母亲说的话“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孔融待之以恩,太史慈报之以命,那可是万人从中穿梭而过。
饮马江东
太史慈武勇为人称道的就是这一战了吧,神亭岭大战孙策,结果算是平手,孙策夺过手戟,太史慈抢过兜鍪。曲阿小将的传说也来源于此,“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一个骑卒面对东吴诸将,到底打没打?不清楚。
孙策也是一眼就看出太史慈是守信之人,招降太史慈当场就派他回去策反军队。离开前太史慈承诺,“古人报生以死,期於尽节,没而后已”,话虽如此,手下人都怕太史慈一去不返。只有孙策不觉得,“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勿复忧也”,看这就是对义士的评价,轻生死重然诺,太史慈也不负所望。
此外太史慈还是位神射手,“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北海突围时,一射一准,“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讨贼时,一箭把人手钉在柱子上,“矢贯手著棼”。
大丈夫也
如此太史慈谁人倾慕?北海孔融,平原刘备,江东孙策,许昌曹操。曹操是给太史慈送了一盒当归,当归哪里?中原呗。不过太史慈战绩没那么出彩,建安十一年逝去,那会儿曹操还忙着打乌桓,中原没挑起什么大战,所以战绩较少。
最喜欢的还是是太史慈的处世态度,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乱世出英雄,不外如是。
看官感兴趣的话,三国系列都在这里了
三国流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