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人都觉得自己有社交恐惧症,能发消息就不想打电话,能电话说清的就不想出来现充。有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和别人并没有这么熟悉,既然觉得不熟悉就会自动想保持一点距离。
今天的笔记来自国馆的“咱们没那么熟,请允许我离得远一点”。
“没礼貌”的芬兰人
看到这么一个有趣的例子,在芬兰的公交车站,一眼可以分辨本地人和外地人。外地的游客喜欢三三两两站在一起,边聊天边等车。而当地人排队,则会自觉地与前面一个人保持差不多2米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相隔非常宽。
有趣的是芬兰人还在网上提醒准备来玩的游客,乘公交车时,如果还有空位,就永远不要坐在别人旁边。因为对方会觉得非常不自在,当地人都很注意维护私人空间。
另外,世界各国公园里的椅子,大部分都是长条的。唯独芬兰都是单人椅,而且每把椅子之间按90度旋转沿路摆放,确保坐在椅子里的人相互看不到对方。免得看到了又不说话的尴尬,也免得紧张。
除了极为在意私人空间,芬兰还是个内敛寡言的国家。
说到各国习俗和礼仪时,芬兰人民会善意地提醒大家,“在芬兰,绝对不要随便和任何人搭话。”
这是为什么呢?有一些芬兰人解释是:“我们不是没礼貌,只是真的不寒暄。”
有一位芬兰人说:“至少我很喜欢,可以在清晨7点的巴士站见到一位朋友,我们说一声‘你好’,坐在彼此身边。如果不想说话,就一起享受漫长的沉默,冷场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关于芬兰人的寡言还有这样一个笑话。两个朋友相约去酒吧喝酒,一人问:“最近如何?”另一人瞪着他说:“天啊,我们到底是来说话还是来喝酒的?”
他们认为,与其说些没有意义的话,那还不如一句都不说。这就是芬兰人:没事儿离我远点儿;没事儿别跟我说话。
中国式寒暄
相比较寡言的芬兰人,我们中国的人见面都要热情许多。一见面就会习惯性的简单寒暄一阵,然后开始东拉西扯。
小时候的你有没有这样的精力,爸妈看到别人喜欢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就让亲戚朋友随便地搂孩子、摸孩子、亲孩子。
其实很多孩子都是不情愿的,小的孩子不会表达,大的孩子只能躲闪或者哭闹。而有的父母自己不好意思拒绝,又怕对方尴尬,所以宁愿孩子“受委屈”,甚至责备孩子“你怎么不懂礼貌,快过来叫叔叔阿姨”等。却并不知道,这样非自愿的身体接触,会让孩子觉得内心不安,浑身不自在。
很多成年人之所以不喜欢被别人触碰,是因为在小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一种不愉快的经历。那就是被父母要求,跟不熟的人进行身体接触。
不管是小孩还是成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身体的主人,都有权利拒绝他人触碰我们的身体。可能对于有些人来说对自己身体的感知非常敏感,就是不喜欢和陌生人有身体接触。
此外作为父母也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勉强孩子。而成人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本就是保护自己身体,维护个人空间,不必为此觉得是自己敏感多疑。
请允许自己并不需要和谁都聊得来
有很多人担心,我既不想跟别人接触,又不想跟人聊天,内向又害羞,社交能力这么弱,是不是没法跟别人竞争,难以在这个社会里混下去了?
包括我自己有时候也觉得和别人聊天说着说着突然没话说了是不是会显得特别尴尬了,自己是不是应该主动找点什么新话题把气氛保持住呢?
其实真的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别人也不傻,你硬是没话找话别人也看得出,从而别人也就是随声附和,只能形成尬聊而已。
和朋友什么出来聚会,聊聊天、开开玩笑本来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不需要自己刻意的去琢磨应该怎么说、说什么、是不是说错了什么等等,请允许自己不用和谁都聊得来吧。
其实不止是我们,很多名人也有自己不同的性格。
在娱乐圈中,刘德华性格开朗,朋友多,人缘广;而梁朝伟个性内向,几乎是个资深宅男,不喜欢热闹,也不爱跟人交往。但刘德华和梁朝伟这两位影帝,都能在新人辈出的娱乐圈走红几十年,长盛不衰。
在商业界里,马云擅长演讲,广泛交友,喜欢社交活动;李嘉诚生性腼腆,性格沉稳,不喜欢主动交谈。而这两人,一个引领电商发展,一个称霸传统实业,如今都能高居华人富豪排行榜前列。
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只要在你觉得最重要的事情上做好就行了。比如聊天,你不喜欢不擅长,那就不要勉强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强迫自己和任何人都聊得来?
有些人不爱交际、沉默寡言只是你的特点,不是你的缺点。
内敛并不代表没有礼貌
我们号称是礼仪之邦,热情好客。常常认为的礼貌,就是要热情地问好,主动帮别人做点什么,不要随便拒绝他人,不要冷场让人尴尬。
这可能是一种积极正向的礼貌吧,但是过犹不及,有时候你觉得是热情主动,却有意无意的造成了一种消极的结果。会打扰别人,冒犯对方的个人空间,进行各种不必要的聊天和寒暄等等。
最好的礼貌,是让别人舒服,也让自己舒服。
今天的笔记就分享到这里了,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坚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