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木子感悟
历代对“学而时习之”理解角度不同,传统解释为“学习和温习功课”,但木子认为在新时代的社会中将其理解为“学习和实践”更为贴切。因为这样更能反应孔子对教学的思想。孔子是一位非常重视实践的教育家,以是否见于行动来确定是否为“学”或“好学”。孔子之为学,不限于书本理论知识,而认为到处都是学问,实践就是学问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也是我国现阶段为什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原因,原来我国的大学生全是研究类型的人材,但一个国家的发展全部进行研究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需要大批能够动手的能工巧匠与大国工匠。孔子进行社会政治思想教育,希望学生学而能行,能按照礼制实践,能按照社会公德去处世行事,即“学而时习之”。
孔子的“学而时习之”观点,对我们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强调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习”,就需要时习,要经常、反复、持续、深入地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钻研,将学来的知识学以致用。“学”是知识的来源,而“习”是知识的应用。就像研究棋谱一样,在前辈高手总结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精益求精,走出自己的风格,通过实践总结出自己套路。
现代世界,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知识范围的丰富多彩早已远离孔子时代的局限,这也为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学习与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学出更多的大国工匠,才能成就中国制造2.0。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字面含义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隐含的含义是传播真理,并被人们普遍重视甚至认同,这才是令人开心的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字面含义是“别人不理解(你的思想)还能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应该具备的气度吗?”隐含的含义是如果我们领悟或掌握到的真理不被别人所理解或认同,那是因为这些真理过于艰深或太过超前,曲高而和寡,这时候,我们也不应该迁怒于人。论语第一段就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告诫人们,追求真理的不同层次与不同境遇。论述的是掌握真理、应用真理和传播真理三种层次,以及用最古朴的实例阐述了人实现自身价值的不同情感体验;也在不经意之间,粗略地阐述了人们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这里不仅指导人们如何实现自身价值,获得应该具有的愉悦情感体验,同时也告诫我们如何防止在不被别人理解或认同时,千万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