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驶离县城,沿着蜿蜒的山路进入靖安县红星村时,晨雾正漫过黛色的山尖。为期三天的三下乡实践,让我们在犁壁山的岁月回响里、知青小镇的青春记忆中,读懂了乡村大地的厚重与温暖。
犁壁山博物馆藏在竹林深处,青瓦土墙的建筑本身就是一段历史。馆内陈列的犁铧、蓑衣、老式纺车,带着泥土的腥气和时光的包浆。讲解员指着一张泛黄的开垦图纸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正是靠着这些简陋工具,村民们在石头缝里凿出梯田,让荒坡长出了稻穗。玻璃柜里,一枚磨得发亮的铜哨格外醒目——那是森林防火员用了三十年的物件,哨声曾在无数个黎明穿透山林。触摸着这些带着体温的老物件,我们忽然明白,"犁壁"不仅是耕作工具,更是红星村人世代相传的坚韧。
知青小镇的红砖墙前,几位白发老人正坐在竹椅上晒太阳。看到我们胸前的队徽,一位曾在此插队的老知青主动拉起家常。他指着墙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标语,讲述着当年和村民一起修水渠、育秧苗的日子:"那时没路灯,晚上就点松明火把巡田,鞋子磨破了,村民就给我们纳布鞋。"如今,小镇保留着当年的知青宿舍、粮仓,斑驳的墙面上,知青们写下的劳动日记仍清晰可辨。青春的热血与土地的深情,在时光里酿成了醇厚的酒。
给村民送回力鞋的那天,村委会大院像过节一样热闹。张奶奶试穿新鞋时,布满老茧的脚在鞋里蹭了蹭,笑着说:"这鞋跟当年知青穿的胶鞋一样结实!"李大爷非要拉我们去看他种的猕猴桃园,翠绿的藤蔓间挂满果实,他说要让城里来的娃娃尝尝"红星的甜味"。当孩子们穿着新鞋在晒谷场奔跑,笑声惊起了檐下的燕子,我们忽然懂得,所谓送温暖,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村民们眼里的光、掌心的温度,早已温暖了我们的心房。
离开红星村时,夕阳为犁壁山镀上金边。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乡村从不是课本里的名词,而是由无数具体的人、具体的故事编织的生命体。那些在博物馆里沉默的老物件,知青墙上褪色的字迹,村民接过新鞋时的笑容,共同构成了最生动的乡村教材。而我们,也在这场双向奔赴的温暖里,找到了青春该有的模样——扎根大地,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