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看夜宴,被开场的那一场戴着面具的舞震惊到了,还有里面的妆容。眉毛修得好短,那时的我还不懂什么叫娥眉,一眼看过去感觉女主装扮像日本女人。(见图)
!前方高能,含有剧透,没看过的甚读。
总之,第一遍走马观花似的看了一遍,对结局感到莫名其妙。时隔几年,在图书馆里偶然看见电影的原著,读罢,意犹未尽,深陷无鸾的寂寞,青女的痴情。于是,决定把电影再看一遍。
电影一开始就介绍了故事的缘由。接着刺客降临,那些面具的舞者一个个被杀死,凄美而又残忍。太子无鸾活了下来,回到皇宫,即使皇位已易主。他的婉儿还是皇后后,两人始终无缘。葛优演得皇叔真是入木三分,眼里充满权力的欲望,还带这点对美人的爱慕。篡位的皇叔自然容不下无鸾,借封后大典演出为由,让无鸾和他的爪牙(羽林卫),比剑,想趁机杀死无鸾。
里面的武打戏行如流水,越女剑的声音清脆悦耳。现在的古装剧几乎见不到这样艺术又充满杀机的气氛了。刺杀最终失败,(无鸾被刺杀了好几次都没死,果然主角光环)婉后劝无鸾要沉住气。
无鸾说,戴面具的表演是最高境界的表演。婉后回,将自己的脸变成面具才是最高境界的表演。感觉这段对白挺有意思的,再者无鸾睡觉的地方好有艺术感,构图真美。无鸾后来知道自己的父皇是被叔叔谋杀,在封后大典安排一出戏进行揭穿,这一幕和哈姆雷特的确和一致。皇叔震惊,立马要把无鸾赶走,去别国当质子。
场景构图美美哒,青女想要随行被拒,青女说,太子寂寞的时候,我可以唱歌给她听,婉后吃醋了,对青女动刑,好心疼。
在去往别国的路上,又进行了一次刺杀,失败了,皇叔却不知道。在某个非黄道吉日的一天,皇叔大宴群臣。
夜宴将临,一群人心怀鬼胎,婉后打算刺杀皇叔,殷太常(一个见风使舵的大臣,青女的父亲)父子打算在婉后刺杀皇叔之后刺杀婉后,夺取大全。而无鸾也回到皇城,伺机而动。
最出我意料的是婉后敬毒酒差点成功的时候,青女突然出场声称要唱首歌纪念无鸾。然后皇叔不知情地把毒酒“赏”给青女,青女喝了一半,唱无鸾最爱的《越人歌》。如今我还在想,青女死得好无辜,又想也许这也是她最好的归宿。青女虽然看起来傻傻的,其实,她什么都明白。
看完第二遍的我,彻彻底底地喜欢上了那首《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 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 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 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 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凄美婉转,最感动的场面是,青女唱完《越人歌》,毒发,倒在无鸾怀里。
问:“殿下,你还寂寞吗?”
无鸾道:“有你,我不寂寞。”
这是一场死亡之宴。
皇叔惭悔了几句,拿起那杯毒酒,对婉后说,你敬的酒,怎能不喝。电影中婉后和皇叔的感情线一直不太懂,婉后似乎对皇叔有恻隐之心,却痛下杀手。皇叔难道后来真变成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看懂的人给个指点吧。
反正最后无鸾也死,死前轻唤了声,婉儿,能死真好。不得不说一句,影片里的单词少,却十分精炼,决没有废话,每句台词都让人深思。
最后的场景似乎开始下雪了,婉后成了女皇。抚摸着像欲望一样颜色的茜素红绸缎,电影开头也有类似这段,应该是暗示了婉后藏在心底的欲望。红色,也是这场死亡之宴的主调。
很多人看完影片都好奇谁杀了婉后,我觉得不管是谁,欲望才是真正的元凶,有欲望的人都是凶手。
整个片子的每个配角眼里都是戏,第二次看的心情和第一次截然不同。理解更多,哀愁更多。题材虽然取自《哈姆雷特》,但是绝对不比原型差,融入中国风元素更有一种华丽凄婉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