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注的公众号里满满的都是鸡汤。那天喝的一口是:中产阶级没落到铲粪工的作家生平。
《瓦尔登湖》一书极具审美价值。实际上可以毫不掩饰地说,《瓦尔登湖》是一部大的美文,里面所插叙的一切对象,都浸润着棱罗的全部情感。
梭罗极善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写眼前的一切事物,在棱罗的眼中,这些自然物并非死去,而是鲜活。而做到这一点,则归功于棱罗使用的一种与泥土接壤的语言,如同农夫播种一样自然的文字,恰恰,这种语言风格保持着《瓦尔登湖》一书的鲜嫩,而鲜嫩的东西是长久的。这一点,在《瓦尔登湖》一书中处处可见。
任何一种美丽的物体都需要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去引发人们观赏。一篇好的文章、一部好书也是这样,它必须以很好的文体规则去表现,从而拉近读者与作者的心理距离,并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棱罗并不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在书中,相反,他是用第一人称完全将自己与瓦尔登湖合二为一,将《瓦尔登湖》中的自然美透过“我”的感官、情感加以展示。
从猎奇版诉说梭罗的生平是:他生而中产阶级,家产没落,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一度以铲粪为生,并最终沦落到离群索居的程度,不得不找一个森林小屋栖身。咦,好像是个loser的故事呢。然而小屋旁边就是著名的“瓦尔登湖”,他写的那本闻名遐迩的自传体散文集正以此为名。除此之外,他的邻居+好基友爱默生则是,哲学家、诗人,被当时的林肯总统尊称为“美国的孔子”,力证他的level其实很高很高。这真是低开高走的意外结局。
从文青版诉说他的生平是:他在瓦尔登湖旁的小屋,自食其力,砍树打猎,欣赏美景,并写下了旷世美文。那种低碳环保的生活,与终南山修炼的仙人没什么区别。譬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陶渊明。人不读《瓦尔登湖》枉少年。
从职业生涯设计师的角度解读则是:在青少年时期,他受过良好的教育,然而并不适合社会上的蓝领工作。中年时期他受到高人点拨,另辟蹊径,选择在湖畔的森林小屋里,渡过了两年低调环保的生活;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整理出来并发表,最终名利双收,流芳百世。
同一个人的生平,阐述的角度不同,关注的内容不同,我们可以读出不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