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文与自然的交响诗篇

凉山彝族自治州,这片镶嵌在川滇交界处的瑰宝,以其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绚烂多彩的人文底蕴,构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壮丽画卷。作为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凉山不仅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明,更孕育了十四个世居民族和谐共生的独特文化生态。本文将带您深入探索凉山如何将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与人类文明的璀璨结晶完美融合,从雄奇的山川河流到历经风雨的古城街巷,从海纳百川的民族风情到古老璀璨的"非遗"瑰宝,全方位展现这座"自然天成与人文造化完美结合的旅游宝地"的独特魅力。

凉山概览:自然与人文的壮丽交响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川滇交界处,金沙江与横断山脉纵贯境内,形成了一片面积达6.04万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这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从305米的雷波县金沙江谷底到5958米的木里县恰朗多吉峰,巨大的高差造就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州府西昌市海拔1510米,年均气温16.9℃,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天空洁净明朗,素有"月城"之雅称,更被誉为"春天栖息的城市"。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凉山成为四季皆宜的旅游目的地,"夏季清凉·凉山真凉"、"冬季暖阳·凉山不凉"的特色品牌日益响亮。

凉山的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当时中央政权便在此设立郡县管辖。汉代遗址、古战场、古栈道、昭觉博什瓦黑岩画群、盐源老龙头墓葬群等历史古迹,无不记载和见证着凉山厚重的历史底蕴。作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凉山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商旅往来、文化交融,催生了越西、西昌、会理等一批古城镇的兴起,它们"就像一颗颗绚丽的明珠,不断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在民族构成上,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州512万人口中,彝族占51.7%,其他还有汉、藏、回、蒙、苗、傈僳等13个世居民族。多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举世无双的文化多样性:"从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的彝文字,到与玛雅文明相媲美的太阳历;从璀璨的手工银饰,到艳丽的彝族漆器;从古朴大方的会理绿陶,到庄重典雅的民族建筑"。2017年,凉山州接待游客4419.2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61.08亿元;到2023年,接待游客量已达4900万人次,旅游收入540亿元,旅游业已成为凉山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凉山的自然景观资源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境内拥有76个A级旅游景区(其中国家4A级景区9个)、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和4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从"中国最大的城市湿地"邛海泸山景区、"世界古冰川地质公园"螺髻山,到"嫦娥奔月起飞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藏彝走廊众山之母"恰朗多吉神山,再到"地球边缘"龙头山大断崖和"遗世秘境"小相岭,凉山的景观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都属罕见。泽润秀丽的邛海、水清岛美的泸沽湖、奇美壮观的螺髻九十九里温泉瀑布等享誉八方的景区景点,共同构成了凉山旅游的黄金资源。

表:凉山彝族自治州基本情况概览

项目 数据 备注

地理位置 川滇交界处,金沙江横断山区 四川省西南部

面积 6.04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半个浙江省

总人口 512万人 彝族占51.7%

世居民族 14个 彝、汉、藏、回、蒙等

A级景区数量 76个 其中国家4A级9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项国家级、138项省级 包括彝族火把节、彝绣等

2023年旅游收入 540亿元 接待游客4900万人次

凉山更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1935年5月,中央工农红军长征过凉山,留下了"巧渡金沙江"、"会理会议"、"礼州会议"和"彝海结盟"等重大历史事件。在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凉山红色旅游是滇北川西北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金沙江—冕宁彝海是30条中的一条;在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凉山州的会理皎平渡遗址、会理会议遗址、冕宁长征纪念馆和彝海结盟遗址位列其中。这些红色文化遗产不仅是凉山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

凉山的人文与自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滋养、相得益彰。螺髻山的雄奇孕育了彝族人民坚韧不拔的性格,泸沽湖的柔美滋养了摩梭人母系文化的温婉;火把节的热烈与雪山冰川的冷峻形成鲜明对比,古城巷陌的静谧与民族歌舞的欢快相映成趣。这种自然与人文的深度交融,使凉山成为了一座无与伦比的文化生态博物馆,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品味。

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

凉山彝族自治州如同一座巨大的民族文化宝库,保存着中国西南地区最丰富、最原始的民族文化记忆。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而彝、藏、摩梭、布依等多民族文化在这里的交融共生,更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走进凉山,仿佛打开了一部活态的民族文化百科全书,每一页都记载着古老而鲜活的人文传奇。

彝族文化无疑是凉山最耀眼的文化名片。凉山被誉为"彝族文化走廊",保留着世界上最完整的彝族文化体系。彝族古文字是当今世界上罕见的仍在使用的古老文字之一,与甲骨文、楔形文字等同为人类文字文明的活化石。彝族十月太阳历则是与玛雅文明相媲美的天文历法成就,反映了彝族先民对宇宙规律的深刻认识。在美姑县,毕摩文化保存完好,毕摩(彝族祭司)们掌握着古老的经文和仪式,成为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背着黑毡竹笠的毕摩走在村寨中、山道上"构成了凉山独特的文化景观,美姑也因此享有"毕摩文化之乡"的美誉。

彝族传统节日是体验凉山文化的绝佳窗口。火把节被称为"东方狂欢节",是彝族人民最盛大、最热烈的传统节日,201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试点项目。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凉山各地彝族群众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白天有激动人心的斗牛、赛马、摔跤和朵洛荷舞蹈表演,夜晚则点燃熊熊篝火,人们手牵手跳起欢快的达体舞,从白天到夜晚,欢庆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位参与者。火把节期间的传统选美比赛是最具民族风情的活动之一,彝族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展示才艺与风采,体现了彝族群众千百年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每年11月20日左右的彝历新年则被称为"嘴巴的节日",家家户户团聚一堂,烹制坨坨肉、酸菜汤等传统美食,共享天伦之乐。

彝族传统手工艺是凉山文化的又一璀璨明珠。喜德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发源地,被誉为"彝族漆器之乡",漆器制作已有1600多年历史。彝族漆器以黑、红、黄三色为主,纹样多取材于自然,造型古朴大方,既是日常生活用品,也是珍贵的艺术品。布拖县则以"彝族银饰之乡"闻名,这里的银饰制作技艺同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逢节日,布拖县处处可见盛装的彝家姑娘"从头到脚都是熠熠发光的银饰,摇曳生辉、鲜亮夺目",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昭觉县作为"中国彝族服饰之乡",拥有300余种服饰款式、上千种配饰和花纹,其服饰"不仅是凉山彝族服饰的经典荟萃,更是中国彝族服饰的'窗口'"。

摩梭文化是凉山民族文化的另一大亮点。泸沽湖位于川滇两省交界处,湖畔居住着神秘的摩梭人,他们至今保持着母系氏族的社会结构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被称为"人类母系社会最后一块活化石"。摩梭人的转山转海节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摩梭人或步行或骑马或划船,沿着传统的山路和水路转山转海,祈求平安吉祥。在泸沽湖畔的利加嘴村,游客可以参观摩梭人的传统木楞房,品尝猪膘肉、咣当酒等特色美食,了解这个独特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摩梭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男女平等相待、家庭和睦相处,这些理念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凉山还孕育了其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德昌县,傈僳族用火草织布,缝制衣服,保持着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会理新安傣族乡是四川唯一的傣乡,每年泼水节期间,傣族群众载歌载舞,以清水相互祝福,让游客在感受清凉之时,也接受傣家人最美好的祝福。布依族则在"三月三"节日里以歌舞会友、以歌舞传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祝福。这些民族文化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凉山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凉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截至目前,凉山州已认定20项国家级、13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前文提到的火把节、彝族漆器、银饰制作技艺外,还有彝绣、毕摩音乐、彝族克智(口头论辩)、彝族年、摩梭人成丁礼等众多非遗项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凉山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近年来,凉山创新艺术生产引导方式,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舞蹈、音乐、文学、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如民族歌舞《火塘》、歌曲《阿普》、民族歌剧《听见索玛》等,这些作品集中反映新时代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凉山人民感恩奋进的精神风貌。凉山还打造了彝族文化风情实景剧·中国第一火秀《阿惹妞》,新创《鹤鸣声声》等优秀剧目,有500余件文艺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平台亮相,40余件文艺作品获奖。

表:凉山彝族自治州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

非遗项目 类别 级别 分布区域 特色

彝族火把节 民俗 国家级 全州 东方情人节,万人狂欢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传统技艺 国家级 喜德县 黑红黄三色,千年传承

彝族银饰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国家级 布拖县 精巧复杂,服饰点睛

彝绣 传统美术 国家级 昭觉等县 色彩艳丽,纹样古朴

毕摩音乐 传统音乐 国家级 美姑县 祭祀音乐,古老神秘

摩梭人转山转海节 民俗 省级 盐源县 母系文化,自然崇拜

傣族泼水节 民俗 省级 会理县 四川唯一傣乡

凉山多民族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也为当代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近年来,凉山深度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民族风情旅游,打造全域全时阳光康养旅游走廊、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在昭觉县三河村、火普村、悬崖村等地,彝族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多彩彝绣火爆出圈。凉山文广传媒公司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准备打造一条非遗主题街区,游客在街区内可看到非遗的活态展演,如彝族漆器的描画过程等。这些举措既保护传承了珍贵的民族文化,又让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凉山的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保持如此完整的原真性和鲜活的生命力,与当地政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密不可分。凉山坚持文旅融合发展,用"诗和远方"的珠联璧合,使这片土地成为游客心驰神往、乐于奔赴的"目的地"。在这里,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人们血液中的生活智慧;民族节日不是表演给游客看的秀场,而是民众自发参与的情感表达;古老技艺不是亟待抢救的遗产,而是仍在创造经济价值的生产力。这种文化生态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正是凉山民族文化最动人、最珍贵的核心价值。

历史遗迹与红色文化巡礼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历史底蕴如同其地貌一般厚重深邃,层层叠叠的文化积淀构成了这片土地独特的人文景观。从秦汉时期的郡县遗址到明清时期的古城街巷,从南方丝绸之路的商贸重镇到红军长征的革命圣地,凉山的历史遗迹讲述着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行走在凉山的历史长廊中,每一处古迹都是一本打开的史书,每一座红色遗址都是一曲激荡人心的赞歌,共同编织起凉山丰富多元的历史记忆。

古城古镇是凉山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商贸繁荣和文化交融。建昌古城被誉为西昌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始建于明代,作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这里见证了盐、茶叶、丝绸、皮革等商贸交易的繁荣景象。古城内仍保留着8口古井,直街曲巷,阡陌相通,古遗址、古石刻、古建筑星罗棋布,文物分布达2400余处。在古城中漫步,能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缩影,感受多元文化共生的和谐图景。会理古城则位于凉山南部,素有"川滇锁钥"之美称,是南方丝绸之路上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古城内大量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至今仍生机盎然,绿陶、铜器、古法造纸等传统精美的手工艺制造在古城四街三关23巷代代相传。会理古城不仅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更延续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一座"活着的古城"。

大石板古村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另一处重镇和驿站,距今已有约600余年的历史。走进古村,曲径通幽,古刹梵音,沿着青石板路漫步村落,可以感受淳朴的风土人情,品尝地道的市井小吃,打卡特色"网红"民宿,在一砖一瓦、一景一物中感受浓浓的乡愁。德昌县凤凰古城则建制已有两千余年历史,是"北达京畿,南通蒙诏"的南丝绸之路必经地,文风昌盛,历史悠久。这些古城古镇不仅是凉山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当代游客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绝佳场所,实现了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考古遗址揭示了凉山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盐源老龙头墓葬群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青铜器物,被考古学界誉为又一个"青铜王国"。这些青铜器造型独特、纹饰精美,反映了战国至西汉时期西南夷地区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是研究古代西南民族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西昌高枧古城遗址则实证了凉山汉代已设郡县管辖的历史。昭觉县石刻岩画规模宏大,是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考古发现充分证明,凉山地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融入中华文明的大体系,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展现了凉山人民卓越的创造力和审美追求。会理绿陶因采用天然"孔雀石"配釉,经1260℃氧化焰烧制后呈宝石绿色而得名,其"胎体白又细,绿釉美如玉"的特点赢得了世人的由衷赞誉。经专家考证,会理陶瓷烧制始于唐宋,鼎盛于元明,属南方龙泉窑系,前有唐宋青瓷、后有明清绿陶。今天,会理绿陶不仅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更通过创新设计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旅游纪念品。彝族毛纺织和擀制技艺、彝族服饰制作技艺、摩梭人猪膘肉制作技艺等传统工艺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成为凉山文化创意产业和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资源。

凉山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1935年5月,中央工农红军长征过凉山,留下了"巧渡金沙江"、"会理会议"、"礼州会议"和"彝海结盟"等重大历史事件。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转移中的关键一战,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会理会议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彝海结盟则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在冕宁县彝海湖畔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为红军顺利通过彝区创造了条件。这些红色遗迹不仅是珍贵的历史见证,也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凉山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在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凉山红色旅游是滇北川西北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金沙江—冕宁彝海是30条中的一条;在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凉山州的会理皎平渡遗址、会理会议遗址、冕宁长征纪念馆和彝海结盟遗址位列其中。彝海结盟遗址是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彝海结盟"被评价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十件大事之一。近年来,凉山州对会理、西昌、冕宁、越西等县市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普查,大力加强遗迹保护,积极推进景观化、景区化,全力推进会理仙人湖、冕宁彝海红色旅游景区建设。

凉山的工业文化遗产同样具有重要价值。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对外开放度最高、设备技术最先进、承揽外星发射任务最多、具备发射多型号卫星能力的新型航天器发射场,被誉为东方的"休斯敦"。西昌也因此获得了"航天城"的美誉,卫星发射基地已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开展航天科技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从"彝海结盟"到"嫦娥奔月",凉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科技腾飞的伟大历程,红色基因与航天精神在这里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化史诗。

凉山的历史遗迹与红色文化不仅是静止的展示物,更通过活化利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凉山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长征丰碑·团结之旅"红色旅游线路,推出了"彝海结盟·筑梦航天"研学之旅。在北线:西昌-冕宁-喜德-越西-甘洛的旅行中,游客可以感受西昌航天发射场承载的大国骄傲、彝海结盟传唱的红色经典、"彝族母语之乡"喜德的古老吟唱与三色漆器、水韵越西的清凉山水,以及"甲古甘洛"磨尔秋竞技比赛的激情,这些体验都是不可错过的凉山表达。凉山还创新红色旅游形式,通过电视剧《彝海结盟》等文艺作品,让红色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凉山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国内唯一一个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民族学专题博物馆,被誉为"专题博物馆的典范"。馆藏文物按功能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饮食用具、武器装备、服装饰品、宗教用具、综合用品六大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漆器和银器制品最具有代表性。这座博物馆不仅保护了大量珍贵的民族文物,也成为游客了解凉山彝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凉山的历史遗迹与红色文化构成了这片土地的精神底色,是凉山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脉。从古城街巷的市井生活到长征路上的革命豪情,从南方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到卫星发射基地的科技腾飞,凉山的历史文化呈现出开放包容、团结奋进的鲜明特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日益成为凉山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革命先辈的精神照亮新时代的前行之路。

自然景观的鬼斧神工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大地仿佛是大自然特别钟爱的作品,6.0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聚了各种极致的生态场景,从碧水峡谷到江河奔腾,从土林奇石到冰川刻槽,从生态湿地到旷野草原,傲然天地间的雄奇山水层出不穷,令人叹为观止。凉山的自然景观兼具雄奇与秀美、险峻与温柔、原始与灵动,四季风光各异,全域美景如画,完美诠释了"造化钟神秀"的自然奇迹。这片土地上山川竞秀、湖海争奇,每一处景观都是自然与时间的杰作,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发现、去感悟。

雄奇的山岳景观构成了凉山大地的脊梁,展现了造山运动的磅礴力量。螺髻山被誉为"世界古冰川地质公园",地跨西昌市、德昌县、普格县三县市,古冰川运动与地理气候、生态环境完美融合,孕育出绝美风光。螺髻山保存着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遗址,角峰、刃脊、冰斗、冰川刻槽等古冰川地貌发育完整,被称为第四纪古冰川的天然博物馆和动植物资源的"基因库"。登山可观云海、观日出,感受人间仙境之美,千峰叠翠的山势雄奇中又带着婀娜多姿,形成了雄浑壮观又秀丽迷人的独特景观。2002年,螺髻山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6年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正全力推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

龙头山则被称为"地球边缘",其大断崖地貌险峻异常,仿佛世界的尽头。会东老君峰有着浩瀚如烟的云海和壮美奇峻的峡谷,登上山巅,可见金沙江水滔滔奔流,四周群山相衔接,怪石嶙峋,如斧削刀凿,颇为壮观。宁南金钟山风景区被誉为宁南县城的"后花园",景区山势雄奇,云雾缭绕,巍峨灵秀,似一条横卧的长龙"俯视"宁南县城。越西小相岭是越西古代十景之一,沿着木质栈道拾级而上,鸟鸣清脆、空气清新,密林、村寨、山峦在云雾缭绕中时隐时现,如水墨画般优美壮观,且"一日可逢四季",景观变化多端。这些风格各异的山岳景观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是开展生态旅游、山地运动和科普考察的理想场所。

秀美的水域风光为凉山的雄奇山川增添了灵动之韵。邛海是西昌打造"田园城市"的主打名片,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湖水清澈、如镜似玉,微风拂过,木船随着水波悠悠飘荡,晕出一串串涟漪,天空、白云、湖水连成一片,大好风光尽收眼底。2009年环邛海湿地建设启动,六期湿地全部建成后,邛海水域面积达34平方公里,形成了"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优美格局。盛夏时节,邛海湿地"湖清,荷红,鸟语,蛙鸣",2万亩城市湿地碧水绿妆如诗似画,成为游客享受"清凉之夏"的绝佳去处。

泸沽湖位于川滇两省交界处,有着"东方女儿国"之称,湖水清澈湛蓝,洁白的海藻花凌波盛放,宛如一片坠落人间的星辰。湖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巍巍青山,彩色的猪槽船划破山间的寂静,变为一幅流动的山水画。泸沽湖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被誉为"香格里拉的源头、神仙居住的地方"。凉山提出"世界旅游目的地、文化景观遗产地、摩梭家园共富地"三大目标,探索四川泸沽湖的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普格螺髻九十九里温泉瀑布被世界纪录协会认定为世界最大温泉瀑布、世界仅有的温泉群岛、世界仅有的悬崖温泉,核心景区纵长九十九里,一里一个景,由百瀑谷、螺髻第一峰、云端之上、原始森林四大景观群组成。央视评价其为"世界第一的自然瀑布温泉",在雾气氤氲的山间,树林葱茏,飞鸟相依,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

多样的生态景观展示了凉山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木里县是凉山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美国探险家洛克曾称木里是"一处无人知道的仙境圣地",英国作家希尔顿在其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将这一地区命名为"香格里拉",意喻"人间天堂"。木里寸冬海子融山峦、湖光、花草、森林为一体,宛如瑶池仙境,是洛克笔下"上帝浏览的花园",一年四季都有着不同的风情和魅力。昭觉县谷克德被称为"大雁栖息的地方",高山、湖泊、草甸、沼泽湿地等让谷克德成为一个独特、美丽、神奇的"世外桃源"。布拖县乐安湿地是四川省少有的成片湿地之一,面积位居全省第二,也是目前已发现的四川省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种群越冬地,"蓝天白云落碧水,游人疑是天宫仙"的景色令人陶醉。金阳县百草坡是观赏云卷云舒、山花烂漫的理想之地,游客可以"在山顶等风来",感受大自然的壮阔与静谧。

凉山的四季花景同样令人陶醉。凉山四季花开不断,热情奔放的三角梅,无论大红、紫红、粉红,都鲜艳夺目;紫色蓝花楹一旦盛开,整座城市都被深深浅浅的紫色笼罩,多条街道成为游客热捧的"网红打卡地";春末夏初,漫山遍野的索玛花(杜鹃花)热烈绽放,将大凉山装点得如诗如画。金阳县的波洛索玛花海荣膺"四川十大最美花卉观赏地",十万亩索玛花像彩色的地毯铺在波洛山上,与蓝天白云相接,景色壮丽。邛海湿地荷塘在炎炎夏日则呈现"一抹绿色一抹凉"的景致,凉风拂面,空气中弥漫着的都是荷叶和荷花的清香,沁人心脾。这些花卉景观不仅美化了环境,也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形成了"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林、冬玩雪"的全季旅游格局。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水土条件,凉山还盛产各种优质水果,每个季节都有属于它的味道。冕宁樱桃、西昌葡萄、盐源苹果、会理石榴、雷波脐橙等水果饱满多汁,甜香四溢。雷波县被誉为"中国优质脐橙第一县",金阳县则盛产青花椒,德昌县的樱桃节、桑葚节,西昌市的油桃节、荷花节、葡萄节,会理县的国际石榴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既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又促进了农产品销售。这种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实现了经济价值,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凉山的自然景观之所以能够保持如此原始而多样的状态,与当地生态保护的努力密不可分。凉山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绿色生态本底持续夯实,全州空气环境质量连续8年综合排名稳居全省前三,24个国考省考断面、饮用水源地水质连续22年优良比例保持在100%。安宁河谷平原是四川第二大平原,生态本底好、风景优美,具有山水林田湖等多元的生态与景观要素,不仅横断山脉、螺髻山、泸山等群山环绕,森林覆盖率超过50%,且支流众多、水系丰富,邛海、彝海湖面开阔,水质较好,具备一体化联动发展的良好潜质。凉山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做精做强文旅康养产业,从而带动民族地区绿色、可持续、健康发展。

凉山的自然景观资源正在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优势。凉山规划了安宁河"农文旅"绿色生态阳光走廊、香格里拉黄金走廊、金沙江高峡平湖休闲观光走廊、大凉山彝族文化体验区等四大旅游经济带,设计出安宁河谷世界级阳光生态河谷、香格里拉黄金旅游线路和国家步道(洛克九百里)、金沙江600公里高峡平湖观光休闲、大凉山彝族文化体验区、红色凉山"长征丰碑·团结之旅"等五大精品旅游线路。这些旅游经济带和精品线路把凉山丰富、优质的自然资源统筹整合起来,成为旅游业全域范围内的整体提升的重要统领。

凉山的自然景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民族文化、历史遗迹相互交融,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整体。螺髻山不仅是自然奇观,也是彝族人民的圣山;泸沽湖不仅是高原湖泊,也是摩梭人母系文化的摇篮;邛海湿地不仅是城市绿肺,也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索玛花海不仅是植物景观,也是彝族青年传情达意的浪漫之地。这种自然与人文的水乳交融,使凉山的自然景观具有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也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文旅融合与全域旅游发展

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人文底蕴,正在书写着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近年来,凉山州委、州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启动文旅强州战略,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每年落实1.3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文旅产业发展。从"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跨越,从"国内旅游热点"向"国际旅游目的地"提升,凉山探索出了一条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通过全域全时旅游的战略布局,凉山正将分散的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将季节性的旅游活动变为四季可游的常态产业,让文旅融合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全域旅游战略是凉山文旅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大凉山全域旅游发展"构想,凉山加快景区建设和产品开发步伐,在现有A级景区的基础上,力争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精品旅游景区。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指出,凉山州生态旅游资源绚丽多彩,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是凉山的希望所在、后劲所在,凉山将坚持"全域旅游"战略,着力全区域、全产业、全业态发展,构建"大生态旅游"产业体系,打造生态、阳光、神奇的"大凉山"全域旅游度假品牌。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凉山旅游由表及里、从小到大走上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兴旺之路。

凉山充分发挥天然资源优势,促进阳光康养与文化体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安宁河谷阳光康养医养、大凉山民族文化体验、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三江"高峡平湖观光、航天科技旅游、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红军长征线路等旅游品牌,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按照"东南西北中"五线齐抓的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凉山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利用大山大水增绿色、植彩林、建画廊,吸引八方游客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林、冬玩雪,做到一年四季皆美景、全域全时皆可游。

精品旅游线路的开发是凉山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凉山精心设计了五条主题旅游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五彩凉山·夏季清凉"康养度假之旅以州府西昌为核心,展现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邛海、清风朗月的泸山胜景、建昌古城的历史故事、"中国第一火秀"《阿惹妞》演艺、艺术街区"听涛谷"和大石板古村等资源,是"躺平式度假"的最佳选择。"彝海结盟·筑梦航天"研学之旅则串联西昌航天发射场、彝海结盟纪念馆、喜德漆器、越西水观音和甘洛磨尔秋等资源,展现凉山的红色文化、航天科技和民族艺术。

"情定女儿国·探秘香格里拉"寻梦之旅带领游客西行凉山,第一站抵达"东方女儿国·世界泸沽湖"的所在地盐源县,与老龙头青铜文化对话古今,在柏林湖苹果庄园甜香入梦,拥抱泸沽湖的纯净湛蓝;第二站木里县是香格里拉环线的核心景区,有色拉尼布奇峰、香格里拉湖、夏诺多吉峰和俄亚大村等景点,每一个选择都是"诗与远方"的不期而遇。"蜀风滇韵·冰川温泉"人文揽胜之旅一路向南,从螺髻山的冰川地貌到宁南凯地里拉温泉,从会东老君峰的金沙江景观到会理古城的多元文化体验,再到德昌海花沟的山涧戏水,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的心心念念。"燃情火把·情醉凉山"彝族风情体验之旅向东而行,来到"彝族服饰之乡"昭觉县和布拖乐安湿地,体验赛猪膘、打火把、享美食等传统民俗活动,与彝家阿哥阿妹一起欢度火把节。

节庆活动是凉山文旅融合的亮丽名片。凉山月月有节会、季季皆精彩,邛海开海节、索玛花赏花季、民族电影周、乡村文旅节吸睛圈粉,火把节、戏剧节、音乐节、泼水节、烧烤节火爆出圈。火把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