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今年《第一课》的主题旨在激发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但在赞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余,我们不能忽视这节“文化课”背后折射出来的问题,就是当今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漠不关心。
按理说,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如此多娇,不应落寞至此。琴棋书画诗酒花,更何况还有大量诸如在建筑、地理、民间艺术等其他众多领域也有令世界为之惊叹的非凡成就。
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西方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冲击。互联网等全球性交流与如今网络实时性资讯的发展,让人们愿意去接受更多浅显易懂的网络文化。毕竟,“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哪怕仅仅是一句诗,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都包含着深刻的意义,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参悟明了的。
其次,便是文化被禁锢在了校园,更多的人是为了文化而文化。相信哪怕是从高校毕业的学生也都仅仅是为了完成梦想而去学习,至于梦想实现之后,昨天的一切皆是浮云。除非你愿意去承认什么广场舞之类的也算传统文化。
然后,虽然我本身并不赞同“经世致用”这一论断,但如果连“致用”都谈不上,又有何用?又谈何去普及?去守护?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
曾有学者云”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同样,传统文化也可用四句话表达:对艰难困苦的宽容;对地崩山摧的从容;对酸甜苦辣的顿悟;对悲欢离合的释然。
综上所述,我们去传承,去守护,让其为今世之吾之所用,让其成为我们骨子里的文化。我们在以史为鉴的同时,我们同样是历史的创造者,当我们从先贤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为之注入新的活力。文明圣火,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