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头艺术家的用户体验
在城市那些大大小小的路口,我们不难看到有些人在街头卖艺谋生。平时看到那些人,我都会快步走开,不忍看那些写在地上的悲惨故事,不忍看到那些破碎的身躯,不想让脑子去思考判断那些情节的真假。我知道,身体的残缺不会欺骗人,但让人害怕的是背后的故事。但是上周五,我却痛快地给出了五块钱。
在我回家的路上有好几个路口。我在等其中一个红绿灯的时候,隐约听到了一段奇异的声音,形容不出来异样。直到后面有个人说:拉得真好听!我才反应过来:噢!原来这里有个大爷在拉二胡。但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个大爷拉的二胡竟然是一个很欢快的调调。印象里,二胡拉出来的曲子总是摆脱不了幽怨悲凉的调性,另外还有像“阿炳”们这些悲惨的IP形象。今天这大爷,真的有点意思。我被那声赞美吸引住了,留步驻足观察了一会这个大爷,这个大爷看上去挺结实的,脸上也憨憨的,难得的是他竟然带着笑容在拉二胡,手里的二胡拉出来确实也是比较轻快的曲调。第一次听到,竟然也不违和。看到这样精神的人和这样让人心情愉悦的曲调,加上下班归家的心,我一个激灵给了五块钱出去。给钱的时候发现那个付款二维码还挺亮澄。事后我想,这个大爷真厉害,用户体验这方面做的真好。无论笑容还是那个乐曲给人的感觉都挺好的,反正拿五块钱买个冰淇淋吃也不见得会让人那么开心。所以想想还是觉得挺好的。
(二)明星是逃不开人设崩塌的结局
我喜欢看人物点评类的公众号文章,尤其喜欢“桃红梨白”这个公众号的文章。她的绝大部分文章,不涉及狗血八卦,而是以一种偏理性偏冷静偏客观的姿态去评论那些演员明星。但是这些年,再理性再冷静的分析都没有那些人设崩塌来的冲击。不喜欢这样。诚然,欺骗大众是不好的行为,某些艺人也许确实是在利用好形象为自己带来好的商业资源这一便利,但不得不说好的形象在社会上确实也起到宣扬正气、传播真善美的作用。在那一个个好丈夫好妻子、模范夫妇、业界劳模人设崩塌之前,我们还是愿意相信婚姻相信爱情的,也看到了专业的模样。例子多了,态度已经从不相信恶化到了怀疑,甚至到了坐等崩塌的地步。(我自己现在就在等某对明星夫妇出现情变信息)这真是多么可怕的扭曲的心理。
所以我不想再看那些关于真人的点评了,我更愿意看那些影视作品、书籍绘本里的人物点评。我最近在看金庸武侠小说里人物的点评,很开心很满足,因为它一样能满足我对人物特性的共鸣,能让我对人性洞察有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担心人设会崩,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存在理解不同的问题。我想,人设会崩,可能是因为活着的人还走在时间的长河里,水会流动人也会变,而作品里的人最多只停留在剧终。
(三)关系的亲疏远近与距离有关
某天下班,我在下班路上看到两位同事在隔壁那栋办公楼一楼坐着,他们说他们晚上吃完饭会在那里休息一会再上去加班。我看着他们在玻璃里面说笑的样子,再低头看着自己领着饭盒赶着回家做饭的双手。突然心生一句:关系的亲疏远近不仅与各种距离(地理、生理、心理距离有关),还和一起经历的事情有关。
我并不是羡慕,我只是想到这个道理。我想到我的晓娜,在中秋节来找我玩。很开心但好像真的没有什么好写的,因为她好像其实是一直都在的。高中的时候,大学的时候,再到出来社会工作,她确实是一直都在。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是她和我走得最亲最近最频最自然,但我们确实如此。当有些人的存在成了习惯,他们的进进出出可能就很难有波澜起伏。我的性格不随她,有什么事情我可能不会找她倾诉,但我总是能接起她失意时烦躁时迷茫时的连环催命call。她的性子也不似我,她很少主动来找我,但她住的地方永远是我落魄时沮丧时躲避时的避风港。好吧,我们其实在一起也没那么悲惨,我们也是逗逼的二人。不管恶心的搞笑的我们都能很快get到对方的点,而且我们还有玩不烂的YY你老师你同学梗。哎我现在最希望的就是晓娜能早日找到一个和我一样高一样好的男朋友就好了。算了不说了,想到她这两天到新公司上班可能会再轰炸我一番就有点头疼。
我想我应该有个收集美词佳句的习惯,这样在日志的最后都能来个优美的句号。好吧,那今天的句号是晚上吃丝瓜炒肉丸,肉末茄子和普宁豆酱炒春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