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3日,阴。
昨天母亲打电话说村里的张老爹把儿子
赶出家门,断绝了关系。我听后诧异极了,张老爹的老伴去世早,家里就这一个儿子,平时可是看重的很,如今怎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母亲可能听出了我的疑惑,叹气道:“还不是伤透了心,这人心都是肉长的,经不得磋磨。你不用人心换人心,就是自己的亲儿子也会心死的。”
打完电话我感慨万千: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到底是什么呢?是血缘还是……
曾听同事分享过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同事小美的外婆生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小美的母亲排行第三,底下还有一个妹妹。
前几年为了方便联系,小美的二舅建了一个交流群,群里长辈晚辈加在一起大概有三十人左右。建群初期大家都比较活跃,喜欢在群里分享自己的生活,后来可能因为家庭、工作的忙碌,群的活跃度越来越低,有时甚至一个星期都没有人冒头说话。
小美前几天打开微信,发现“家族交流群”竟然有几条未读信息,仔细一看原来是小姨在说话。
“家里现在已经割晚稻了吧?”
隔了很久二舅回了句:“差不多要收完了。家里天气变冷了,再不割就来不及了。”
“哥哥、姐姐们,祝你们今年丰收啊。今年咱们家养了鸡鸭没有?”
大姨平时最疼这个妹妹,但今天的语气有点意兴阑珊:“今年忙,家里添了二宝,晚稻没种,也没什么功夫养鸡养鸭了。”
“哦……我看今年有空的话就回去一趟。”
直到小美读完消息,群里都没人回应小姨。作为晚辈,长辈们不发话,小美也实在不好强出头说什么。
小美的小姨年轻时外出打工认识了小姨夫,后来便跟着嫁去了东北的一个县城里。大姨、二舅总说:“远嫁的妹妹可怜,那么远,娘家也没个人在身边。我们这边能支持的多支持,能帮助多帮助,让那边知道我们这边的态度,好教妹妹在那边不受欺负。”所以每年春节,小姨回来时,小美家和姨舅们都会提前准备好各种土货送给她。
土货多是家里养的鸡、鸭、鹅 ,地里种的绿豆、花生等。东西都不贵重,但那是庄稼人用一年的汗水准备的最好的礼物。平时扣扣吧吧的姨舅们也只有在对自己的妹妹时能如此的大方不记成本。每年小姨回东北时空空的车子都塞满了娘家人的热情与爱意。
两年前的春节,小姨和小姨夫带着儿子开车从东北回来拜年,小表弟十三岁了,这是小表弟懂事后第一次回来,大家都格外热情。初五大家一起约好同去大姨家吃饭。
大姨家是在一个山村,村内还没修上水泥路。混着雪水的泥路淋淋漓漓,到了村口车子开不进去,需要下车步行一段路。小表弟一看这样便吵着闹着不下车,大家劝了好久都动摇不了他赖在车上的决心。
小姨夫看孩子这样感觉有点尴尬,便说道:“快下来,不然要揍你了。”
小表弟委屈地喊道:“太脏了……”
“你来之前我和你怎么说的,你说会听话的。”
“你只说他们是我家的穷亲戚,也没说这么穷,连条好路也没有啊。”
听了这话,大家都五味杂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纷纷看着小姨。小姨什么也不说,只是讪讪地笑着 。大姨不想大过年的,在她家闹得不愉快,便让大姨父将小表弟背回了家。
中午吃饭时,大姨做了一大桌的饭菜,其中最好吃的就数干豆角烧肉,晒干的豆角吃在嘴里别有风味,小表弟竟吃了满满一大碗。小姨夫看儿子爱吃便笑着道:“大姐,这豆角味道这么好,是自家晒的?”
大姨骄傲道:“我哪能晒得这么好?是芳子(大姨儿媳妇)从她家带过来的。”
“手艺真不错……”
大姨看小姨夫一直夸赞就客气道:“喜欢吃,到时回家就带点回去。”
下午离开时,大姨给每个小孩塞了红包,大姨父仍把小表弟背到村口的车上。
几天后小姨要回家了,大家照例将东西准备好送给住在二舅家的小姨。小姨夫扫了一眼堆满的土货,边将东西搬上车,边说:“大姐,咱家豆角你忘了拿过来了。”
大姨一拍脑袋:“是的,忙忘了,要不我现在去拿?”
二舅说道:“下雪天,路滑。你现在骑车回去也要大半天,一点豆角,不值当跑一趟,就别拿了吧。”
小姨夫皱了皱眉头:“我开车过去一趟吧。”
最后,小姨夫还是开车到大姨家把剩下的半袋子干豆角全都拎走了。
小姨一家走后,几个姨舅聚在一起直叹气,她们感觉这个妹妹越来越不亲近了,即使掏心掏肺地给了那么多,她还是认为这边只不过是他们不得不来往的穷亲戚,可是这么多年娘家从没要过她一分东西,只有大包小包往外送的。虽然是自己的妹妹,不应该计较,但这么多年换来这样的态度,还是有点意难平。
这世界人与人相处,血缘的确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更多看的是真心。真心对待别人,眼里能看到别人的付出,人心换人心,关系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