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年历》有记,3月5日17时33分进入“惊蛰”节气。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旧称“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汉时,为避讳汉景帝刘启的名字,改为“惊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气候愈暖,春天的脚步越走越快,催促着万物生长。蛰居于土下洞穴之中避寒的动物昆虫,感应到节气的变化,纷纷走出来,开始新一年的忙碌生活。
惊蛰之后,雷声也回归人间,春雷阵阵,提醒人们,勤于劳作,方有丰年。
自然,东北的实际情况要迟于这个节气。当南方和中原的农人们踏着节气的节拍步步为营播种希望时,东北的农村还处于孕育希望的时间段。
东北人当然也勤劳能能干,无奈此时一天的温度基本上还在零度以下,所以东北的农民只好先把力气攒着,准备到了时候大干一场。
但是东北人在别处应景儿。惊蛰吃梨,东北女人就变着花样做梨给家里人吃,银耳炖梨、红糖煨梨、梨汁拌青菜,一只梨,各家有各家的道场。一只梨入了肚,助益脾气,平各五脏,增强体质,终究是殊途同归。
惊蛰吃芽菜等升阳气的食物,东北男人买回菠菜、韭菜,又做汤又烙饼,还能在家里生盆笨豆芽,拌点儿、炒点儿,兴生吃,也兴熟吃。
东北人还在朋友圈里转发精美的惊蛰图片。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桃之夭夭,黄鹂翩飞,鸷鸟合鸣,还有满眼的绿,春草碧色、春水绿波,一同丰饶了惊蛰这日的朋友圈。
东北人性豪,亦有雅趣。惊蛰日,许多人都读起了诗。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里。”(《观田家》)这是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诗。韦诗人身在魏阙,心忧天下,一定是个好官。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这是晋宋易代时的诗人陶潜的《拟古(其三)》。陶诗人决定归隐,意志坚定,千载之下仍然令人敬佩不已。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这是南宋名臣范成大的《秦楼月》。范公使金不辱使命,是硬骨文士。此小令却清新别致。可见,越是英雄越有柔情。唯其情怀深种,才有侠气横溢。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宋 仇远《惊蛰日雷》)。仇诗人所见的这个惊蛰,雷鸣风走雨飞,大声势后,当有大改观。一场春雨,草木欣欣向荣。
“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满前莫问名。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这首《惊蛰》是现代人吴藕汀所作。可见无论今古,人们都盼望着春天勤劳工作秋日能有收获。
惊蛰之后,农民越来越忙。不是农民,各人也有各人的一块田地。惊蛰了,你的田地你打理的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