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能是一件苦差事,但购书不是。
上学的时候父母总埋怨我买“闲书”,他们打趣我学校发的、以后可能用得着的书都还没有读明白,却花大价钱买了许多专业之外的书籍,属于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害~ 我又何尝不知呢,但这可能就是一种难以革除的怪癖吧,我自乐在其中。
乐在兴之所至时的随手翻阅。购入书籍多了,有些难免会束之高阁,很多人可能会问啦:既然已经知道会发生这种情况,为何不按需购入呢?在我看来有两点原因:其一,走在路上看到某一朵花、某一个景,心中会不由自主地蹦出一两句诗词,此时急于颂出,却又只记得作者和这两句诗词,于是匆匆归家,若书架上已经添置该诗集的话,便可随手查到,甚为方便;其二,平日里钻研书的那叫学者,很多时候我们看书是直指某篇某章,书架有书,随手翻阅更有意趣。
乐在逐级探索时的深入挖掘。文学课上老师介绍李白、杜甫的诗作,于是回到宿舍后我便果断购入《李太白诗集》、《杜诗详注》,拿到它们,展开书页,内心也觉得熨帖无比。书与书之间是存在着“关系网”的,如同人类的社会关系一样。想要深入读懂一本书,便注定要翻好几本书,买入一本人物传记,便意味着后面极大可能会买入该人物的年谱、文集。于是书越堆越多,各类知识体系也越加完整,感觉自己守着的是一座宝库,大有将一本书方方面面补足的成就感。
乐在目标达成时的满足。平常去逛街,走着走着就进了书店,被装帧精美的书籍吸引,翻过书去,看到几十上百块的价格,不免叹一口气又放了下去,等到生活费一发,便匆匆赶来购入。遇见好书犹如遇见佳人,不同的是佳人难求在于我相貌与财华平平,无甚办法可想,好书却不同,囊中羞涩自可等攒够赎资再来。攒赎资的过程虽苦,待到好书入手,便只剩满足了。
浸淫此道愈久便愈沉迷,见识也在日益增长。我买书很杂,人物传记、医学的、哲学的、建筑的各种各样,一放假拿回家的行李当中一大半是书,搬行李的时候颇觉苦恼。每个月一千块的生活费,总能挤出一两百块买书,几日前发现屋子已经“书满为患”,打算将其中一些读过书的寄回家去,一两千公里的路途,又厚又大的书籍,邮费想必不菲,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书籍既已购入,我又不忍舍弃,只能如此。大概这便是我辈购书人唯一的苦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