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评论,讲述十年前的一部电影《画皮》,原本改编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但内容大大被篡改了,不过故事改编的很耐看。
之前觉得佩蓉很伟大,后来才觉得小唯更爱与牺牲,后来觉得,还是佩蓉之爱成熟而深刻。
男主王生在西域执行任务,搭救了一位美女,带回家中,正是小唯,她却是一个吃人心的妖,她爱上了王生,于是,让她的妻子佩蓉服下了药,她说:“我做王夫人,你做妖。”佩蓉说,“你要好好待他。”于是她喝下了药,变成了妖。
王生找到她,仿佛为了家国利益,大义凛然,问她是不是妖,佩蓉看了一眼小唯,点了点头,王生说,我们是夫妻,一起承担。还是把刀捅进了佩蓉的胸口。
当后来,庞勇刺向小唯之后,告诉众人,她才是妖,我刺向她,她都不躲闪,也不流血。众人才恍然大悟。
王生又刺向小唯,说:“你把佩蓉还给我。”又说:“我爱上你了,但我已经有佩蓉了。”
小唯奉献了自己的妖灵,荒废了修炼这么多年,救了王生与佩蓉,自己又成为了狐。
故事被演绎成了这样的虐心,因为小唯对王生的爱,并不亚于他的妻子佩蓉。如果佩蓉只是为了王生而付出自己,小唯却为了王生和他的妻子付出了自己,似乎爱的更多,付出的更大。佩蓉喝下毒药,说:“你根本不懂爱。”小唯什么也没说,我想小唯此刻想到的或许只有占有。当小唯愿意付出自己,也是因为王生的冷漠让她绝望,看到自己从一开始就注定输了。
小唯似乎爱的更卑微。
很巧合,今天给小朋友录了一节绘本课,课程的的故事也是讲关于“爱”———《爱心树》。这个故事再一次挑起了我的思考,一个男孩爱上了一棵大树,他经常找大树玩。大树很开心。他会摘苹果吃,用树叶编皇冠,与树枝荡秋千,和树干捉迷藏,累了,就在树荫下睡觉。
后来,孩子渐渐不来了,大树很伤心。有一次,孩子又来了,大树多么希望孩子和他一起玩。他说,我不想玩耍了,我需要钱,买更好的东西。
大树说:“把我的苹果拿去,卖钱吧,这样你会快乐。”
过了很久,孩子又来了,大树很快乐,“来吧,孩子,来玩吧。”“我不想玩了,我需要一个房子,还有妻子和孩子。你能给我一座房子吗?”
“我没有房子,森林就是我的房子。你砍下我的树枝吧,这样你可以盖房子你会快乐的。”男孩又一次毫无犹豫的砍掉树枝。
男孩又很久没有来了。当他再次来的时候,大树高兴坏了。“来吧,孩子,来玩吧。”“我想要去远方,你可以给我一艘船吗?”于是男孩砍掉了树干,拿去做了一艘船。
最后,过了很久,他又来了,老树说,“孩子,我已经给不了你什么了……”老树抱歉的说,“我真希望,我能再给你点什么。”
“我现在想要的不多,我只是想休息一下,我太累了。”
“坐在我的老树墩上歇息一下吧。”大树努力挺直了身子,说,“这样你会快乐的。”
就这样男孩坐在了树墩上。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都明白,它的核心价值,孩子的贪得无厌,只知道索取,还有大树的付出和给予。就像家庭教育,父母的一味顺从,只知道给予和满足孩子,孩子就像现在的啃老族一样,只知道一味地要。
大树爱的很卑微。
我们以前以为,爱就是牺牲与舍己,这是成熟之爱的标志。其实并非如此,爱是懂得界限的,爱是有原则的,爱不是丢失自己,更不是一味迁就。
就像小唯的爱,虽然付出,而且损失惨重,但仍然是徒劳的,是执念的。她一开始就想占有王生,最后她的付出,也显得不太出色,因为她是从自己出发,并不是考虑对方需求。
而佩蓉恰恰是考虑了全局,她不想城里再有无辜百姓牺牲,她担心王生也成为小唯的盘中餐,她交代了一切后事,然后自己甘愿冒名顶替背黑锅。
有一种爱是为了对方好,有一种爱是得到,讨好,取悦,虽然看起来都是牺牲,其实内核还是有些许差别,需要仔细辩识。
白飞飞也为了沈浪挡了一刀,最后丢了性命,也抵挡不了沈浪更爱更般配的朱七七。程灵素也为了胡斐试毒而死,但胡斐除了兄妹之情,与亏欠愧疚,也再无他。
切不可卑微的去爱,那样失去了自己,反而一切牺牲也都变成了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