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继续读《解读中国经济》。
20世纪70年代,“李约瑟之谜”被提出:为什么中国在18世纪之前很强,但却错失了工业革命,走向衰落?
在《解读中国经济》中,林毅夫认为,真正的原因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更进一步说,是科举考试没有考数学。
科举制度打破了限制,可以让平民进入统治阶级,是唯一可以突破阶层障碍的道路,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都投入到十年寒窗的苦读中,以期考取仕途。
但是,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是四书五经,没有涉及数理科学。当时的聪明人都把智商用在背经书、读史书、学作诗和写八股文上了,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想苹果掉下来是为什么。
这些人不学数理科学带了来什么影响呢?
在工业革命之前,生产技术的改进,是依靠经验和在实践中试错的。当时中国人多,意味着进行试错、经验总结发生得更多。相比之下,欧洲人较少,经验的试错发生得更少。所以,中国因为人口的优势,在经济发展上领先于欧洲。
但是,工业革命之后,技术的进步不再依赖生产经验,而是依赖科学家在进行的可控实验的发明。而这些实验的理论支柱,就是数理科学。
中国的科举制度,妨碍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对数学和可控实验的学习,科学思维不能大面积普及,也就没有了工业革命的基础。你需要几十年的生产经验才能悟出来的技术改进,别人关在实验室里,几年甚至几个月就搞定了。
也就是说,是试错效率的差距,拉开了进步的距离。
二
这让人想到,这几年很热、几乎被说烂的一个词:互联网产品思维。
互联网产品就是利用试错效率寻找优势的例子。互联网产品的发布特点是快速迭代,它的研发过程和用户互动是同时进行的,市场就是产品的实验室,有什么问题,直接扔到用户面前,以用户的反馈做判断,快速试错,快速调整,快速更新换代。
雷军在开发MIUI过程中,小米团队是根据论坛用户的意见和问题进行产品改进的,在一个星期里面,他们一般花两天时间接待一百多位用户,收集意见,接着花两天的时间进行开发,又花两天的时间进行测试,争取在周末发布新成果,用这个方法,MIUI一直坚持每周迭代。
不只是互联网产品的发布,创业领域的成功也与试错效率紧密相连。再引用一段很热、被转载无数的马爸爸金句:
创业能否生存下来,很大程度取决于它的试错速度,快公司能赶在弹尽粮绝之前,根据试错实践迅速调整、修改、改进,磨练出可行的商业模式,找到生财之道,这样创业公司才能成活、才有发展的前提。
所以,成功其实是一种概率结果。想要提高成功的概率,那就应该增加试错的基数。
三
这个时候,肯定有人会质疑,试错是需要成本的,试得多未必就能容易成功,反而是做了无谓的虚耗。无论是商业上,还是人生的选择上,要做一件事就必须付出时间、金钱、精力等等,你的成本能支撑你试错多久?很多公司还没作够,就死掉了;很多人频繁转换行业,还一事无成;很多人谈了数不清次数的恋爱,也找不到真爱。
然而,试错的意义,不在于尝试的次数,而在于试错的策略。
一个有效的试错,应该是一个“尝试——反馈——改进”的循环。快速的进行这个循环,才是提高试错效率的关键。
有一个著名的战略理论叫OODA理论:第一个O指观察(Observe),第二个O指定位(Orient),D是指决策(Decide),A是指行动(Act)。这其实就构成了一个行动循环,循环的过程就是将信息转化为行动的过程。
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空军军官约翰·博伊德,他有个外号叫“40秒博伊德”,因为在空战中,他的飞机只用四十秒的时间就能取得优势地位。这项绝技在他退居二线时仍能保持。
他的秘诀就是在四十秒内,快速的完成若干个OODA循环,而在同一时间内,他的对手可能还在观察中,一个循环都没有完成。
约翰·博伊德的OODA循环其实就是一个有效试错的行动循环。
根据生活经验,开始一个循环并不难,尝试是相对容易做到的。难的是在尝试之后,有意识的接受反馈和进行自我调整。
比如很多爱情长跑,到最后竟然以分手告终,旁观者看了认为很可惜。但在当事人的角度看,这其实是一段试错循环的终结。
爱情长跑的终结,败给的不是时间,而是日积月累又无法消解的矛盾。
在这种关系当中,开始时,往往有一方是自觉忽略循环的人,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比如对方长时间不关注你,对你的抱怨越来越多,自己在这段关系中感觉不到快乐和幸福,这些爱情消失的信号不断向你发送,但你不愿意求证、沟通、解决,就在“善解人意”、“体谅”、“宠溺”的掩护下,把这些问题掩盖下去。
这样的爱情就是一个断裂的循环,当中的那个人是不去看事实,不愿意主动沟通,也不愿意调整自己的。最后以分手收场的时候,那个人的感觉往往不是痛失所爱,而是如释重负,深感解脱。
因为这个时候,这个人终于走到了循环的最后一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付诸了行动。于其人生,完整的完成了一次试错。只是,这个试错的代价实在太大。
如果在历史上,是试错的效率拉开了国家兴衰的距离,如果在商业中,是试错效率拉开了企业输赢的距离,如果在战斗中,是试错效率拉开了敌我存亡的距离,那么,在人生中,也是试错效率拉开了人与人之间成长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