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苏轼兄弟会在文化和政治领域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关键在于家庭教育。他的家庭是个典型的小康之家、耕读之家,家里有丰富的藏书。苏轼的父亲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对他这两个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苏轼曾经在一首诗中记叙了小时候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情景: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晚上梦见自己小时候贪玩儿的事,父亲对学习监督得很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当天本来应该读完《春秋》这部史书,结果才读到桓公、庄公部分,不及全书的三分之一。心里担心父亲来检查家庭作业,所以感到提心吊胆总是不踏实,好像嘴里挂了钩的小鱼一样焦虑不安。由此可见,苏洵对儿子的教育还是非常严格的。
苏洵给苏轼取的名字也是另有一番深意。他给苏轼的名字里取一个“轼”字,是想告诫他:我之所以给你取名为轼,就是提醒你,才华横溢必然导致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必然会招致嫉恨、暗算,希望你在今后要收敛锋芒,应该像车轼一样,虽然身处车子的显要位置,却很善于掩饰、保护自己,这就是无用之用。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苏轼日后的经历,真真切切地印证了苏洵老爸的担心。苏轼一生之所以麻烦、风波不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个性真挚坦率,面对问题,面对矛盾,只要心中有不同的想法、观点,都恨不能一气全说出来。他的诗文创作更是口无遮拦,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不善于掩饰自己,结果麻烦一个接一个。但这似乎是他可爱的地方,也是我们大家都喜欢的地方。
父亲的言传身教,一方面使苏轼兄弟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学艺术教育,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他们不拘礼教、开拓进取的卓然之气。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对苏轼兄弟的成长也至关重要。苏轼的母亲出身官宦之家,文化素养深厚,个性仁慈而果断。她对苏轼的人格教育,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宋史﹒苏轼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苏轼十来岁的时候,程夫人给他读《后汉书范滂传》中的故事。范滂是东汉时代著名政治家,他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结果遭到奸臣陷害,被判处极刑。上刑场前他与母亲诀别,说:“母亲,我对不起您。今后只有靠弟弟尽孝心了,我就要跟随父亲在九泉之下,生者和死者,都各得其所。只求您舍弃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增加悲伤。”他母亲深明大义,对他说:“你今天能够与忠义之臣齐名,死有何恨!既已享有美名,又要盼望长寿富贵,岂能双全?我支持你为了了理想而舍弃生命。”
当时,十岁的苏轼站起身来,激动地说:“母亲,倘若我也要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很平静地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这就叫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生嫉恶如仇、光明磊落、爱憎分明、百折不回,有那么多人仰慕苏轼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人格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
想知道苏轼是怎么在父母的教育下自己勤奋学习的吗?明天继续……
��p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