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23755038
擂茶可以说是至今保存的最具原始形态的饮茶方式,也被称为中国茶文化中的“活化石”。在中国客家人分布的福建将乐县、宁化县、泰宁县、广东陆丰市、揭西县、陆河县,湖南、江西和台湾的部分地区都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擂茶文化。
擂茶可以说是“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喜爱的人一天不喝都难受,不习惯的人就觉得难喝吃。客家人素有饮茶的习惯,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擂茶甚至还是其主食之一。无论是婚嫁喜庆、好友来访、家人团聚或是邻里串门,都少不了一场擂茶席。一张张桌子排开来,男女老少围坐一圈,一边是客人喝茶,说古论今、谈笑风生;而另一边是女主人手持擂杖,在擂钵里有节奏地擂动,一派淳朴的客家民俗风情。
1、擂茶的起源
关于擂茶的起源有很多版本,其中最常听到的一个讲得是三国时期,刘备领兵驻扎江南,将士们因为水土不服,纷纷生病,当地一位慈善的客家老婆婆,发动乡里乡亲将生茶、生米和生姜磨成糊状的擂茶,将士们饮用后病情得到了控制,擂茶也由此声名远播。
而旧时在汕尾等地,老百姓粮食不足、生活艰难,为了填饱肚子,当地人就会先擂好茶,再炒一大碗青菜,焖好加了盐的米饭,最后将擂茶、青菜和米饭泡在一起制成薄粥,就着番薯充饥,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现在已经没有了过去的拮据,但是饮擂茶的习俗仍然得到了传承。
如今,擂茶仍然是客家人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 每当劳作回家, 宁可不吃饭, 也要先喝上一碗擂茶,可以说是无擂茶不欢。
2、擂茶的构成
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桔皮和盐,有些地方还会加入草药。这里说的茶叶除了茶树的叶子外,还可以是很多野生植物的嫩叶,比如大青叶、山梨叶等等,采摘后洗净、焖煮、发酵、晒干备用。
至于草药和佐料,也会根据四季不同而有变化:
春夏湿热,就会在擂茶中加入新鲜的艾叶、薄荷叶、斑筍菜等,有的人家还会加入蜂蜜滋润脾肺;
秋天干燥,擂茶里加入金银花、金盏菊或是白菊花;
冬天寒冷,用开水制茶,再加入肉桂、竹叶椒胡椒或是桂圆;
如果是醒酒,那就加入葛根;
中暑的话加入鱼腥草、陈皮、藿香等;
轻微的发烧不用吃药,在擂茶中加入甘草、白勺、茵陈等等。
客家人过去大多居住在风湿瘴气较重的山林地区,长年翻山越岭劳作,不免日晒雨淋,而擂茶具有兼具药食的保健效果,茶味纯,香气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消痰化气,而且还具有健脾养胃、强身健体、滋补长寿的功效。遇到平常的伤风感冒,客家人都会灌下两碗热乎乎的擂茶,出一身汗,睡一觉,就舒服多了。
3、怎样制作擂茶?
要做擂茶,就要先了解客家人的“擂茶三宝”:
一是口径约1.5尺,内壁有辐射状波纹的陶制擂钵
二是长约2尺,用上等山楂木、油茶树或者山苍子制作的擂棍
三是用竹蔑编制的或铁丝制作的捞滤碎渣的“捞瓢”
现代人为了图方便,经常会用搅拌机代替“擂茶三宝”打茶粉,但是机器制成的汤头口感失色不少。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为客家人,因为所处地域的不同,擂茶的制作方法有差异,而叫法也不同。由于原始形态的擂茶是由三种主料研磨而成,所以又叫“三生汤”,后来又演变出“五味汤”、“七宝茶”等等。在海陆丰、潮汕地区擂茶被称为“咸茶”、“菜茶”,在清远、英德被称为“粥茶”。
擂茶各地的做法都有差异,我们无法一一列举,这里分享比较大众的做法,细节方面如果和一些地区的客家人不同,请勿苛责!
做擂茶的人先将擂具洗净,然后坐下,双腿夹住擂钵,抓一把茶叶(口味甘苦的绿茶最好)放入钵内湿润,然后用擂棍频繁得舂捣研磨,这期间再不断加入盐、芝麻、花生、香菜花、草药等配料,将所有的食材捣成碎泥,之后将碎泥在捞瓢中过一道,滤去茶渣,留下糊状的擂茶(又叫“擂茶脚子”或者“茶泥”)。
这时,倒入沸水,添入米果、炒米、豆瓣等等,一碗集香甜苦辣于一身的擂茶就可以上桌了,可以趁热吃,或是放冷了再吃。
4、擂茶的吃法
擂茶通常可以食清茶、加料吃以及做成擂茶拌饭。
食清茶
用沸水冲擂茶直接食用,方便又让人身心舒畅。
加料吃
很多客家人还会在擂茶中加入各种辅料,拌匀了吃,擂茶包容性很强,一份里面加入十几二十种配料是常事。
在客家的祖地石壁,擂茶根据加料的不同还分荤素。荤擂茶会在擂茶中加入猪油、炒好的肉丝、虾仁、鱿鱼丝或小肠、粉干、炒青菜、炒豆子、煎豆腐、香葱等等;而素擂茶会加入素茶油、花生、绿豆、地瓜、芋头、粉干等等,绝对是极品美味。
擂茶拌饭
除了上面的加料吃,很多客家人的传统吃法是在米饭或是熟米(吃起来像爆米花)里拌入擂茶和各种配料;还有一些人则是将茶汤和饭分开来吃。不论哪种方式,少饭、多菜多汤才是吃擂茶的正确姿势。
在客家人的餐厅,来一碗擂茶,搭配菜脯蛋和客家豆腐,齐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