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计划失败的反思
- 这6年几乎每一个月都有读一本以上自我管理方面的书籍,从心理学理论上到行为监控都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不过许多书都渐渐已经忘记,连当初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那种震撼,渐渐也忘却了其中的内容,里面至今印象深刻的一条准则是:一次只做一件事,不要多任务切换。
- 从大多数的行为管理方面来看,绝大部分书都是借鉴这本书的内容,另外还一本《GTD-无压工作艺术》,从每一个行动以及计划都做出了很完善说明,从实践方面来说,这两本书的要求都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每过一段时间总是有各种意外,人的懒惰心理,总是想做些简单的事情,并且即时得到满足,回首这几年自己没能坚持下来,以此为模版的计划,一年又一年的落空。
- 已经快到2016.3月份,对以往计划反思为时未晚,无数的文章表明人都会预期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决心,但是总是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同,自己知晓别人所犯的错误,到头来其实是自己不明白,每年新的开始总是在各个方面觉得自己要有所提高,过多的期待,过多的目标,完全将真正核心的目标分散,甚至没有意识对于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以此为契机,今年简化目标和流程,不做各方面的安排,人脑实在不适合处理这种渐进周全的行为。
当前计划的行动
- 2月份是一个满怀期待规划目标的时候,照例看了关于自我管理方面的书想对目标做一些改善,不过这次看的两本书的让我想到了许多,《成功,动机与目标》,《习惯的力量》
- 为什么有的人认定一个目标可以一直坚定的做下去?有的人却三番五次的放弃?从性格、教育各方面来说因素较多,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意志以及学习能力与专业技能训练其实很少,所以遇到困难很容易产生放弃(近来读《蛤蟆的油》深感黑泽明年轻的时候不论是身体训练还是遭遇见识和接触到社会的广度已经具备一颗坚韧的心),不过假如单纯从动机来说,这个目标是否对于自己足够强烈,这个目标的目的是什么?在开始思考的时候并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很多时候一些目标的设定仅仅是因为看起来觉得很有趣,能够做到的话会感觉不错,可是又不想投入太多,蜻蜓点水般的态度,也自然只有涟漪般的收获。
从动机驱动目标来源于两个因素:被爱与安全
- 人类,或者更广义上的哺乳动物,有与生俱来对抚育与安全的需求,简单低说,我们需要被爱,需要安全。我们追求进取目标是为了得到爱,如果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就能让别人钦佩,便能得到充满爱与归属感而活着。同样我们追求防御目标认真负责、避免犯错,以得到安全。
- 被爱与安全产生两种类型的目标:进取型与防御型,不同类型的目标应对不同的策略。进取型目标是为了获得,当目标是以进取为主时,你是从成就角度看待它—它是你理想中希望获取的东西。防御型目标是为了不失去,当目标是以防御为主时,考虑最多的是安危—这个目标你觉得必须实现。总的来说“进取”目标是有关收益的最大化,而防御目标是有关避免损失的。
- 具体到部分细节又可分为乐观精神和防御型思维的人,两种思维类型的人并无哪种更好的概念,不同类型的人优势各不相同,使用策略也不一样。乐观精神的人适合进取的目标,会给予自身极大的动力,进取偏爱风险,但是过多的乐观反而会带来危害,当追求防御型目标的时候—一丝悲观可以让自己察觉到失败与危险的可能性。防御性思维的人适合防御型目标能给自己带来安心感,使人如释重负,防御会导致保守偏好,更害怕犯错,从而丧失某些机会。
目标追求的动机
- 当思虑自身设定目标的时候,先停下来思虑下,追求这个目标是出于什么动机?这个目标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将目标分为两种状况,表现型和进步型。
- 目标与价值观是因为外部压力还是自身内心的需求?为了外部压力而追求目标的人,不太会付出所有努力,运用肤浅的策略,而那些策略只能肤浅的过关,而自身需求的增强,内在世界更加丰富,增强自我价值感。
- 心理学将“表现”的意愿叫做“绩效目标”—展示自己聪明、有才、有能力或业绩优于他人。当追求“绩效目标”时,你的精力被指引到一个特定结果上,比如达到一个销售目标。虽然不一定总是这样,但我们大多数人每日追求的绩效目标和自我价值感紧密相关。我们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目标是因为我们认为达到这个目标能给我们带来某种肯定,会使我们看上去或自我感觉起来聪明,有才华,抢手,然后我们是否成功来评判自己。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就是个彻底失败者。绩效目标都有一个“全或无”的特征—达标或者不达标,非输即赢。当你只在乎“表现好”时,或差不多好和大部分好并不能带来安慰。
不难理解,绩效目标很能带来动力,因为有很多成功例子。如果我告诉你我会根据你的成绩来判定你这个人—你的智力、能力、运动素质或受欢迎程度,你估计很有动力把事情做得尽可能好,不过绩效目标是把双刃剑,那些自我价值有关的额因素在带给人动力同时也削减了人面临困境时的灵活性。当表现型目标没达到时,首先我会感觉很糟,焦虑和沮丧,也有可能感到难堪和耻辱,我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会收到这折磨,自信会动摇,相信自己不行,进而停止尝试,绩效目标也能导致最低的成就,同时还伴随着大剂量的失望和自我怀疑。 - 心理学将发展或增强某种技术和能力的意愿称作“精熟目标”。当人处于精熟目标时,他们不因是否达到特定结果而评断自己—比如超越销售目标。取而代之,他们用进步来评断自己,我有进步吗?我前进的速度适当吗?我在学东西?重点是不是一次表现,而是长期表现。这种目标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与自我价值关联起来的,因为它们着重于自我提升而不是自我肯定。这种目标关系到你是否做出了最大努力成为最好最有能力的自己,而不是证明你自己已经是最好的了。当我们追求“精熟目标”时,我们比较不因为困难和差强人意的成绩而埋怨自己缺乏能力,因为这样做根本没道理。我当然目前缺乏能力—我还没掌握它!我们会找更可控的原因,我学习认真了?够下功夫了?我是否需要换一个战略。我是否该找一个高手去请教?哪里出错了,我需要去修复。进步目标有时能带来最大的成就,因为把注意力集中在“进步”上的人很少会过早放弃,心理学在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发现追求表现得绩效目标和追求进步的精熟目标能带给人截然不同的面貌和感受。
- 绩效目标过于注重结果,面对寻求帮助会羞于启齿,精熟目标注重过程,能持续从不断挫折经验中坚韧不拔。
目标与行为模式:一种是基于是什么,聚焦于细节,一种基于为什么,对长远做出意志规划。
- 当用是什么理解行为时,人会聚焦在细节上,有时会没那么有斗志,也更容易为了一棵树而失去整体,但是事情特别复杂时,先放下全景而聚焦于手上的活是值得的。当用为什么理解行为时总会想的更加宏观一些,那些细小的、日常的举动都变成更重大目标一部分,对长期目标更有概念。所以这两种思维模式各有优劣,最好的策略依据不同的目标来转换。有时会这种会自动切换,有时不会。确定自己启用了最佳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想更有干劲儿,增强自制力,则需要启用“为什么”模式。思考行为背后更大的意义和目的。另一方面来讲,若要解决意见棘手的事,则用是什么思考更为恰当。学习一套新体系时需要把它拆城几个具体步骤。
- 如何运用“是什么”模式思考:1、写下一件想做,而且是特别复杂、困难或者生疏的事。也许你想建立一个网站但不会用电脑,又或许你想开创新的事业。
2、现在,写下第一步你需要做什么,迈向那个目标必须做的具体行动是什么?下次当你尝试做这件事时,停下想想下一步具体是什么,然后专注于那个行动,并加以保持成习惯。 - 如何运用“为什么”模式思考:1、写下一件最近因缺少动力或诱惑太多而无法实现的事,可以是任何事情,无法戒掉烟瘾,或者不断实时刷社交网络。
2、现在,写出你想做这件事的原因。你的个人目的是什么?不断重复,直到它形成习惯。 - 这两种思维模式对我们选择和决定相当重要。“为什么”式思维会使你更看重心理学家所谓的“合意度”信息,意思就是说,你做成这件事或达到着个目标对你是否有好处,将会多有趣,多愉悦。更加具体的“是什么”式思维会使你更加重视“可行度”信息—你是否真的能到你要做的事情?有多大把握成功?面临什么障碍?当我们考虑近期要执行事时,这些是我们想得更多地问题。
- 目标设定步骤:
- 1、目标具体化,树立设定目标时,越具体越好。“减掉5磅” 比“减点
儿肥”要好,因为它能清楚的让你知道成功的样子,知道具体要做到什么能使你自始自终的保持动力,避免“做到最好”这类的目标—它们太模糊,所以起不到真正励志作用。 - 2、目标困难化。把目标在可行基础上设立得难一点也很重要。你需要用高标准挑战自己,因为挑战能激发斗志但同时要避免“不可能任务”。要记得如果标准设置得太低,虽能达到但不太可能超越—大多数人达到最初的目标就松懈了,没人会在设定减掉5磅之后最终减掉20磅
- 3、“为什么”或“是什么”。目标可以理解为较抽象的为什么做这件事,或比较具体的行动“是什么”。比如说,清理衣柜的一团混乱可以理解为整理出条理(“为什么”)或者扔掉穿不掉的衣服(“是什么”)。当想得到更多的精力和动力避免诱惑的时候,请用“为什么”方式思考。当在做一件困难、生疏或耗时间的事情时,用“是什么”方式思考。
- 4、考虑价值和可行性。当想像较长远计划时,我们都更倾向于“为什么”去思考,太过于注重目标的诱人部分,而缺乏考虑目标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我们有自然而然的用“是什么”来考虑近期的目标,这样就太注重实际操作而没有充分体会到生活要给我们带来的东西。最佳的目标是往往是权衡“合意度”和“可行度”没有偏见的选择。
- 5、正面思考但不要轻敌。当树立目标的时候,请尽管正面、积极想象目标的实现,相信自己成事的能力和保持动力有极大帮助。但要认清楚,无论做什么,别低估了成功之路的艰辛,大多数值得奋斗的目标都需要时间、规划、努力和毅力来实现,想象能轻而易举的实现目标只会让你在未来之路措手不及。轻敌是失败的配方。
- 6、运用心理对照法制定目标。当你在考虑制定新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同时想到成功的情景和路上障碍。这种心理对照不仅能帮助你对目标采用正确的决定,还能自然地启动你的动力系统,使你最大限度致力于想要实现的目标。[心理对照法制定目标]:拿起纸笔,写一个最近的愿望或想法,这可以是一件你想做的事情,或者是已经开始做的事情。现在想象一下愿望实现的美好场景,写下欢喜场景的一个好处。接下里,思考一下夹在你和欢乐结局之间的障碍。现在列出一个好处,再列出一个障碍,然后再列出一个好处。再来一个障碍。
人类的需求,动机与目标
“自我决定理论”中 阐述三种人类天生的需求:关联感、胜任力和自主权。
- 关联感是与他人相关及相关坏的渴望—爱与被爱的渴望,这是我们一生都在建立人际关系及亲密关系的原因,对关联感的需求,我们总能从新关系中或更深的关系以及更强的归属感收益。
- 胜任力的需求关乎影响你的周围环境并从中获取所需求的目标的能力。智力是胜任力的一种,但断然不是全部。把任何事情都能出色的完成给以有关胜任力的成就感。那些能提高自身能力的目标使人有所作为的目标能满足对胜任力的需求。这些目标包括:发展技能,学新东西,个人成长等。与关联感相同,对胜任力的需求没有过多一说,你永远无法将一件事做得过于好
- 自主权与自由有关,具体地说,这是关于选择和组织自己人生经历的自由,它也能让你自由地做觉得有趣符合你天性的事。自主权就是要带给你“你是决定者”的感觉,当我们被自己的愿望所鼓舞的时候,我们自由地做出源于兴趣的举动而不是被迫强行执行任务。这就是心理学的“内在动力”。
对目标失败的预防与坚持
- 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每天都充满了为目标而行动的机会。无时无刻不在选择做些什么,但是我们要权衡的目标太多了,我们的注意力有很容易被分散,所以机会总是被错失,目标之间与不停的选择很耗费时间。
- 对目标不进行持续监控和反馈,目标很容易停止,大脑检测目标的时候,必须要有反馈才能持续的看出进展。自我监控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在为目标拼搏的时候踩下刹车检查自己,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另一个问题是如何面对负面的反馈,也许紧张差强人意,面对这个事实很痛苦,是对自尊的当头一棒,但换种角度来考虑,它却是达成目标不可缺少的信息。
- 追求目标的道理会犯的错误大多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监管不足—没有做够成功所需的行动,缺乏自制力、控制冲动。第二类是监管不当—选择了无效的策略去实现目标。尽了最大努力,也无法达成目标,因为走错路了。针对监管不足并没有普遍针对性策略,也许最佳建议就是,对表现得评估自我监控,是否决定需要更换策略。
- 以如果……就……计划,陈述作为行动指导,决定时间和地点。
- 刻意大量的训练自己的坚韧度,很多书中提到体能的锻炼能够增加自身意志力储备。
- 停止与开始之前。当自制力库存低的时候,学会运用策略降低对它的需求是很重要的。请记住,彻底不做一件事永远比开始后停止它要容易,也不想要那么强的意志。
将以上行动与思维方式作为习惯加以运用贯穿
- 大脑中习惯的过程由三步组成,第一步存在一个暗示,让大脑进入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步存在一个惯常的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则是奖赏,这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
- 对习惯的改变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准则,习惯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如果想改变习惯,只能持续不断记录自己的行为,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且使用另外一个行为来替代它,而且当和一个群体一起努力时,改变的可能性越大。
- 找出自己行为背后的暗示,一般行为都可以归为这五大类,地点、时间、情绪状态、其他人、之前紧挨的动作。分析这个因素并且做出针对性计划。
遭遇到持续挫折和大量挑战的时候,养成迎难而上,对策略反思与更换方式。
- 你做错了,不要恐惧!
正当他人还在抱怨的时候,你已经从无到有做出了一些东西 - 领先一步。
对我来说,『做错了』是一份礼物,很多人没有勇气以『错误的方式』做事。但是当我理解了这一『错误的方式』就是『我自己的方式』的时候,我终于明白,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的唯一来源是经验』 - 所以,与其无所事事,还不如以一种『错误的方式』做事。 - 大量训练,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是量变引起质变,持续不断用数量来增加扩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