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周我带老大参加一所名校面试。
那学校什么都好,就是太远。
我们住在香港北边的九龙,学校在南边,中间是维多利亚港湾。知情人说坐校车40多分钟,不过早高峰进隧道前会堵车,所以可能更久。
我也是操心的命,学校还没给offer我就开始念叨太远。
我朋友说:坐校巴 40多分钟可以接受,不算远。
我说:就算不远吧,但我觉得孩子坐车会累会辛苦!更重要的是,车上那么长时间他干什么?怎么打发?会无聊啊!
朋友说:以前我也这么想。但最近我觉得,偶尔让孩子“孤独”一会儿,“无聊”一会儿,并不是坏事。
1
这位朋友和我一样,都是家有俩宝,都是小宝出生时大的还不满2岁。
也正是因为这样,考虑大宝进入“可怕的2岁”,考虑小宝还不会攀比和伤心,我们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一种做法:更照顾大宝,更关注大宝,陪伴他更多。
然而事与愿违,大宝甚至出现更多诸如行为倒退、无理取闹等行为。大宝反而更难伺候,更挑剔,更难满足。
朋友家小宝,3个多月就开始每天自己咿咿呀呀玩耍。
有时家里忙活大宝手脚并用,小宝不哭不闹家人都差点儿忽略他的存在。
即使长大后,小宝相比同月龄时的大宝,也更听话,更好带。
小宝更开心,更容易满足:不抱也可以,抱一下就互动得很欢乐;没人陪就自己玩,有人陪也满心欢喜。而大宝,一家人围着、陪着哄着,还是很挑剔,经常表达不满,要求多多。
朋友感叹:先不看其他,我觉得小宝以后的人生,更容易幸福!
也许每个孩子个性不同,也许是巧合。
但我家情况也类似。
2
老大一岁前我们生活在北京,那时我最怕带他坐车。
每次出行都如临大敌。提前很久预备各种吃的、玩的。绘本零食一应俱全,都是路上解闷用的,就怕他因为无聊而哭闹。
车开起来,各种东西就轮番上阵,然而往往也就撑上半小时。
坐飞机也一样。从北京飞香港3小时,如果幸运老大能睡,我还可以喘息一会儿。否则就只好一面使出百般武艺应付他,一面硬着头皮装看不见旁边旅客投来的责难。
在家的时光也不容易。
老大早上醒来,先把所有玩具宠幸一遍,再把家里大小角落审视一遍。就无事可做了。由于他醒的早,也许此时还不到10点。
然后他开始慢悠悠四处踱步,因为无事可做就哼哼唧唧找找茬儿,一副无聊、没趣的样。
所以我就换着花样发明各种游戏,买新玩具,学习早期教育研究书单,买各种童书。
我爸后来打趣,说我家可以当托儿所了,因为玩具数不胜数,童书超过300本,游戏早教项目我已如数家珍。
除此之外,我和家人还轮番频繁带老大到小区玩,出去逛,甚至还报了3个早教班,仅仅为了打发他觉得无聊的时光。
可是他不无聊的标准也水涨船高!
新玩具喜滋滋扛回来,新鲜不过一周;零食品遍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也不再有吸引力;绘本生命周期长,但也不超过半个月……
更多时候,老大在家闲逛,表情无聊和痛苦。
再看小宝。
因为有个难带的老大,我们偶尔也不知觉忽略了他。
结果他无论坐车还是坐飞机,都安静欣赏窗外风景。半岁就开始自娱自乐,经常自己玩耍,把一套旧玩具发明出几种新玩法。
一直很热闹,从没孤独过的老大,直到现在都离不了人,不可一时半刻无聊,要求极高,很难开心。
偶尔被孤独,经常被忽略的“千年老二”,总可以自己找乐儿,无聊时会爬上飘窗看风景,要求不高,很容易自嗨。
3
以前我怕孩子孤独,其实是更怕孩子因为缺乏关注而沉迷手机、电视、游戏。
现在想想虽然这个目的达到了,但过分的关爱,过分怕他“孤独”,使我走入另一个努力“娱乐”孩子的极端。
一个适应了时刻被娱乐,每一分钟都被填得很满的孩子,是很有可能失去自己寻找乐趣的能力。一旦没有他人的陪伴,或者没有媒介,就不自在,就如坐针毡。
可是一生好长,也许经常坐车,可能坐很多次飞机。
所有基础,都是无聊、孤独完成的:
学打球,上万次投球掷球是孤独的;
学钢琴,上万个小时的指法练习是孤独的;
学习知识,重复练习、复习,背诵、思考和解题都是孤独的;
阅读:书中的美妙世界,是要一个人品味的;
创作:无论写作还是绘画,灵感和作品都是在安静、孤独时酝酿产生的……
只有经历了这些孤独的时刻,铺垫厚实的基础之后,才有能力,去探索、发现更广阔,更美丽的世界。
所以我不应该怕给孩子“留白”而去匆匆填补它,应该引导孩子寻找、发掘,偶尔享受孤独,天马行空遐想放空。
能有底气享受短暂的空白和孤独,自己娱乐自己的孩子,精神世界更丰富。
这样的孩子,不空虚,不孤独,更容易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