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是作者在上世纪40年代出版的,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于1970年又进行更新修订,50年后的今天在阅读的时候也是很有收获的,这也是它畅销多年不衰的原因。
对于这本书的影响,这里不必说了。读完这本书之后,想谈一下自己的两点主要看法。
一是作者的行文思路,按照西方的逻辑行文,对于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在理解的时候会有一些困难。我在阅读的过程当中,经常有一种感觉就是作者对于问题的定义以及分析有一种飞跃的感觉,需要自己去梳理作者的行文脉络,更重要的是理解作者所说内容的内在关联。
二是阅读阅读之后需要输出,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书中作者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三种笔记,对于具体的输出刚涉及的很少。阅读是一种输入,分享是一种输出,输入和输出中间就是知识的内化,也是知识的体系化。
知识的体系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随着我们的阅读、学习、培训、游历、实践等不断完善。那么阅读后如何输出,这里提供5个层次的输出供参考:
复述:最简单的输出,把书籍文章的基本内容讲述出来,对书籍文章的初步感知。
做思维导图:对书籍文章的知识框架进行梳理,了解它的写作逻辑,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
书评:跳到书外分析评价书籍文章,站在作者之上去理性对待作者的观点见解。形式不限于书评,也可以是推荐、分享等。
写作:将作者的观点见解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并进行二次创作,形式不限于写作,也可以是演讲、课件等。
创新:对前人的优点进行继承发扬不足进行思考改进,发明创造,形成新的思想,并应用这种思想去解决新的问题产生价值。类似于爱迪生发明电灯、王羲之独创王体等。
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唯有输出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输出也是检验我们对阅读书籍内容的理解。这也是我每天坚持阅读之后写作的一个原因,通过写作的输出倒逼自己整理书中的主要内容及思想,那么在以后应用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
我是铄爸,终身学习者,阅读推广人,跑步达人,一月精读一本书,一月跑步15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