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冬,记忆里的香(散文)
高传博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天的暖意还没有逝去。几片枯叶孤独的挂在枝头,随着干涩的风摇拽。鸟儿们也都飞走了,寂寥的空中只剩下乌鸦那惹人心烦的叫声……一切都是那 么无聊。
折一枝相思入梦,拈一抹清香入诗。在浅冬的眼眸深处,一指温暖便揉碎了前世的梦魇,碎成一瓣一瓣冰莹的花朵,缱绻在我凄清的眉梢,那香,便如生了根一样,生长在我深深浅浅的记忆里了。
最最美的是乡村的冬天,
记忆中,冬天都是在洁白的雪花中来渲染的,似乎只要一到冬天,整个世界便沉浸在白茫茫一片,周围寂静的可怕,花儿、草儿、鸟儿好像都已睡着了。田地里、屋顶上、树梢间满满地铺着一层白雪,严严实实,密不透风。
过去东北人家因地制宜的一种冬季御寒措施。东北冬季温度普遍在零下三四十度,经常刮西北风,下“大烟儿泡”雪。为了取暖,保持室内的温度,又不能让风把窗户纸刮掉,或者因为屋内外的巨大温差将窗户纸弄湿而掉了,一般都把窗户纸糊在木制的小格子窗外面。不论平民百姓的破旧房屋还是富豪大臣的深宅大院,都是如此。窗户用纸是当地人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的,耐用,结实,亮堂,保暖,一般都能用一两年。现在偏远的东北农村也看不到了。
火盆和火炕、火墙一样,是过去东北地区冬天取暖的必要设备之一。除去日常用火之外,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热”的要求。冬天过于寒冷和漫长,所以早晚要烧木头或者玉米“瓤子”之类硬柴,然后将碳火放在“火盆”里取暖。火盆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用黏土做成口大底小呈圆形的器皿。黏土做的火盆不需要什么技艺,大人孩子都会。泥火盆保温效果好,搬动也不烫手,用料一般选黄土,到处都有。后来有铁的、铜的等火盆,但用的不多。家有老人的,因为身体和寒冷的原因,冬天基本不参加户外活动,就坐在热炕头上,盘腿抽烟袋,烤火,给小孩子讲故事。火盆的用途除了暖身之外,还用来烧烤一些食物,你像烧土豆,地瓜、鸡蛋、还可以在火盆上面放个铁筛子类的铁片上面蹦玉米花吃,还可以烧水,热饭等等。火盆里放把烙铁,有时玻璃窗结冰看不到外边景物时,用烙铁烫一下。中年人和青年人火力旺,家有火盆的都要先让给长辈和年幼的孩子。现在的东北农村一般采用地炕(相当于楼房的地热)或者电暖气等,铝合金门窗封闭的更严实,废弃虽然暖和,但是翻动时,会让灰尘跑满房间的火盆,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儿了,不过对于上了年纪的人,火盆带来的温暖和幸福不是语言能描述的。
冰雪一直是东北的独特景观,过去交通不便,一到冬天,河流封冻,到处都是积雪,人们便用“马拉爬犁”这样特殊的方式来解决通行的问题。
滑爬溜儿是大人们为了帮助孩子们消遣漫长的冬季时光,想出来的冰雪娱乐活动的一种冰上娱乐工具。
当时冰上滑具有双腿的小爬犁,也叫“爬溜儿‘和单腿的划子,有些地方管划子也叫“单腿驴”,划子和现在的滑冰鞋的构造和原理差不多,只是材料是木头和厚铁片,人的双脚站在上面。划子占地面积小,冰上阻力小,所以在铁钎的支撑辅助下,行进速度比爬犁更快更敏捷更需要技巧。爬溜儿要用两个铁钳子划然后快速前行。爬溜儿有木制的和铁制的两种。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冰上娱乐工具。有的孩子在冰面上抽打冰猴儿,也很有意思。
东北大地冬季严寒而漫长,新鲜蔬菜很难保存,放在外面会冻,放在屋子里容易烂。过去农村一般人家还挖很深的地窖,来储存新鲜的白菜和土豆,后来基本上没了。多年以前,东北的城市和乡村一到秋季都要买大量的白菜,场面很壮观,也是一个民生大问题。这些菜一部分用来吃鲜菜,大部分用来淹渍。东北冬天没什么新鲜的蔬菜,靠地窖这样的储存根本不够吃,因此用淹渍大白菜方法贮存,经发酵变酸,够一家人吃整个冬天。过年时杀猪烩菜离不开酸菜。过去东北城乡几乎家家都有酸菜缸。淹渍大白菜成酸菜,在东北农村还普遍存在,和超市里卖的酸菜比起来,还是自家的好吃。
今年冬天确实来得暖,
冬季万物俱籁,大地白茫茫一片,天空灰苍苍,树木、房屋在冰雪天地中若隐若现。
小雪中漫步更是别有意趣的。天宇中只有一丝风似牵着风筝的线般牵着霏霏瑞雪,仰头望,这丝风主宰着粉蝶似的雪花,一忽儿斜跌下来,一忽儿打着旋飘飞,一忽儿悠悠荡荡扑向在地,落在行人的身上。雪花象一个顽皮的孩子永不厌倦地和人们嬉闹,拂着人们发热的脸庞,化成滴滴水珠流到眉毛胡子上,结成粒粒小冰碴儿。洁白的雪花悄然无声地落着,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不一刻,地上便有薄薄的一层了.当你踏上去时,就会听到嘎吱嘎吱的声音。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冬天就是这样一个季节,表面上冷酷,其实却孕育着希望。
流年记忆,浅冬,留给人的是记忆、是甜美、是芳香。
2016年11月4日于家中
12次浏览
赞 评论 转发
あ【嫣然若曦】等3人觉得赞
欣欣
16:11
写得好,勾起许多回忆!!
回复
苍穹之音
16:32
欣赏大哥美文,似水年华之中,又勾起了许多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