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的表达

从前的我对于不喜欢的东西都会保持沉默。

哪怕铁板烧的老板把鱿鱼做的又咸又醒,我都得为了迎合人家,违心的点点头说一句“好吃”。在老板的喜笑颜开里,不得已的善良。扭过头赶紧吐出来,趁机再恶狠狠的吐槽几句。可是一直没有勇气敢当面说出来。

后来不知道怎么了,从哪儿来的底气我也说不出来。对于不喜欢的食物终于敢胆大的说出来了。

朋友想要吃超市的包子,我劝阻了她:“别吃,不是什么好肉。”在售货员不满的眼神下,仍然无所谓的对视。朋友察觉到这样直爽的表达,有些害怕受到报复或者说不值得说出来。对于不喜欢的食物保持沉默就行,没有必要说出来。事后说了我的不对,让我改一改这样直白的表达。我不以为然。

无形中我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另外一个朋友。

他原先是个不挑食的好孩子,好的坏的都能全盘接受并且吃光光。从他的嘴里从来没有听到过对食物的评价。好的他能吃光,不好的他也能吃光。共同点就是:都吃的有食欲。

后来,在我的潜移默化下,他能精准的吐槽出来食物的缺点。如果这不算什么的话,那他当着商家的面吐槽,就不得不让我刮目相看了。在商家充满恨意的眼神下,仍然从容的表达出来并且一本正经。那一刻,我就知道,真诚有时候也有点讨厌。

我们俩现在已经非常从容了,对于不喜欢的人跟事必须得一吐为快。去他的素质,有啥说啥,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开心就是不开心。何况作为一个消费者,对于不满意的商品还得委曲求全的说句话褒奖的话。花出去的人民币实在没法安抚受伤的心灵。

作为一个消费者,不能真实,准确的对产品做出来评价,那花钱还有什么意义?人民币跟消费的快感又从哪体现出来?花出去的钱,买不回来情绪价值还买不回来实用价值。消费也就没有必要了。

当我掀开奶皮子酸奶,看见它不是我心目中神圣的样子,立马心态就崩塌了。我失望的脱口而出:“这跟北京的差远了”售货员没有听出来我的意思,还在一个劲找补:“这可好吃了,这是新疆的。卖可好了。”

我反唇相讥:“这根本就不是奶皮子,人家正宗的就是像嫩豆腐一样,嫩滑还入口即化。你这……”

她可能是情商太低了,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是这样的,好吃。”

我忍不住翻了白眼,朋友立马知道我的心思。紧跟着就说:“没事,以后再也不吃这个了。”

此时老板仍然一声不吭,冷冷的瞅了我俩好几眼。作为一个看客,看我们仨的对话。保持沉默的态度。丝毫没有表态跟解释。

我跟朋友两个人就着话头还是把它吃完了。

莫了,临走时我对老板说了一句:“太难吃了。”朋友紧跟着就说:“就是就是。”

交朋友的意义跟作用在此时就具象化了。

不管我对不对,他从来不考虑客观条件。只会顾虑我的主观心情。这种勇敢的有一说一,某些时候真招人恨。但是我们都乐此不疲。

真话就是不容易被人接受。

我们永远行走在坎坷的路上,路见不平一声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