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五
《高绩效教练》,39页
提高觉察力和责任感最有效的问题应以寻求量化或收集事实的词语开始,比如“什么”,“何时”,“谁”,“多少"。不建议使用“为什么”,因为它经常意味着批评和引起防御心态,而且使用“为什么”和“如何”时,如果客户不合格,两者会引发分析性思考,这可能会适得其反。分析(思考)和觉察力(观察)是不同的心理模式,根本不能同时应用并同时达到最佳状态。如果需要对事实准确地报告,对其出处和意义的分析最好暂时停止。如果我们需要以“为什么”开头的问题,最好表达成“是什么原因......“;“如何”的问题表达成“做这件事情的步骤是......”这里能引发具体和真实的回答。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知识
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时,我们需要运用5W2H原则来寻找支撑的示例或者论述证据。
根据一个事情,我们要先搞清楚这个什么(“What”),什么时候(“When”)发生,在哪里(“Where”)发生,谁(“Who”)参与这个事情,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Why”)。同时,我们要关注它是怎么(“How”)发生的,目前问题发展的程度(“How much”)。
这其实是将一个开放性问题,转化为一个封闭性问题。当我们直接问为什么的时候,我们自己或者听众可能都无从知晓从哪里入手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但当我们换一种描述,问“是什么原因。。。”,这样我们就能够把需要做到事情进行拆解,一点一点地去寻找原因,而不是一直在苦恼为什么该从何着力。
同时,我们寻求帮助的时候,跟别人问如何能够完成这个事情,对方可能不理解我们要问的是哪个方向。假设换成,“做这件事情的前提是什么”,或者“做这件事情的步骤是什么”,对方就能很快get到我们要问的东西。这样的问题,也更有指向性,减少沟通双方的认知盲区。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我昨天在寻求同事帮助的时候,就出现过描述不准确的事情。我们有一个新的机器,我发现自己的个人账号无法找到对应的资源开始工作,于是去问同事work账号的密码。同事很纳闷,在这台新机器,其实我们需要用另外的账号来进行登录,那是另外一套登录体系。同事反问我:“你是不知道如何登录这台新机器么?”我想了想,确实是的,我问的方向太过具体,导致同事没有办法理解到我的点。这是一个典型的矫枉过正的示例,我应该适当问一下如何,而不是直接以最具体的问题切入。
A2:以后自己如何应用
在以后的运用中,这个知识点主要有两点应用:
(1)分析问题时,不能被那些为什么或者如何做之类的问题吓到,而是利用5W2H原则尽量将问题进行拆解,在产生的小范围问题基础上开始着手寻求原因。
(2)寻求帮助时,要提封闭性的问题,但也应该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尽量避免问特别具体的问题,以免对方无法很快地理解到自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