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曾经听一同事说过,每次去参加葬礼才发现自己已经是个地道的成年人了。也许大部分女人都是相对比较感性的,很多人都不愿面对残酷的成长,哪怕已经为人母,也总是难免有些逃不掉的少女情结。而在一些习俗面前,我们总是不得不长大,去做一个我们曾经不以为然,或者曾经让我们鄙视的俗人。哪怕你远走他乡,也会有更多你不肯面对的习俗在等着你。所谓“入乡随俗”。
和丧礼一样,祭拜在诏安也应该算是一种习俗吧。每年的清明和普度是最为盛大的。很欣慰的一件事,在众多死去亡灵的努力下,国家给清明规定了假期,虽然有时关于假日时间的调整略显脑残,但起码祭奠祖先这样神圣的事情得到领导的认可。也许领导们意识到了无论自己官居何职,最终都得认祖归宗吧。 至于普度,听说很多地方也有这样的习俗,但毕竟日子相差甚远,不像清明那样属于二十四节气,容易作出统一的规划。所以至今国家没有这个法定的假期。
家乡的普度是今天,农历七月十五。一大早,我就上市场买了必要补充的供品。回家后开始着手忙碌准备中午回婆家祭拜先祖的菜色。在蒸苦瓜夹的期间上楼拜了佛祖,回头卤完猪蹄,又到庙里烧了香。庙里回来后煮了章鱼,发现已经将近十一点。叫上还在梦里神游的老公,火急火燎地赶往婆家。估计下午四点多就得洗刷门口,准备晚上持续三四个钟头的祭拜了。
每年的今天,应该算是我最为忙碌的日子吧。刚搬家那一年,这样的忙碌使我觉得自己已然是个地道的中年妇女了。这一切,似乎亲切而又遥远。
还记得童年的普度,我们称为“中元”,小小的县城每个地方过节的日子都不一样。每家每户估计都要在节前的一星期就开始大张旗鼓的忙碌,准备各种供品了。当年这个节日是一年中最为铺张浪费的日子,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各种各样的糕点和粿类,似乎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别人做不到的。很多风光的有钱人也很喜欢把这个日子看成是显摆晒富的好机会。由于每条街道过节的日子不同,于是有了互相赠送各种供品和粿类的习俗。在那个没有冰箱的年代,这个发生在夏天的习俗所能导致的后果可想而知。
后来不知到哪位伟人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决策,把县里的普度都统一在七月十五这一天。由于家家户户都在今天过节,所以亲朋好友之间再也不用互送供品了。这个政策刚开始时遭到了不少有钱愚人的抵抗。但是实践始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几年的尝试变革之后,大家觉得这样的节日似乎更有气氛,也更加节俭。于是慢慢延续了下来。而且发展到至今,很多人都不再拜三牲五牲了,取而代之的是五果(五种不同种类的水果)和各种饮料以及孩子们喜欢的各种零食。
如今每年的七月十五,依然是悠悠最为快乐的日子。年幼的她在每年中元夜都可以看到各家各户,摆着各式各样的供品在自家门口拜拜。内向的她,也只有在这样的夜晚才会鼓起勇气到左邻右舍家门口去晃荡晃荡,或是串串门。不知道待她长大以后,今天的节日会演变成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