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wis七/文
我是一个挺变态的人,见不得别人好,所以水逆的时候喜欢听别人讲故事,越惨越好,最好能逼出自己的眼泪,然后就会觉得在丧的世界里,我不是一个人,最后因此被治愈。
所以我特别喜欢吴念真的这本书——《这些人,那些事》。
有人形容这本书是《故事绘》的插图,《读者》的故事,也有人说只要功夫深,《读者》磨成吴念真。如此看来,这本书的格局大致能够描绘一二了。起初动念买它,也不过是为了凑单满200减100,购物车加到最后,就差那么一本二十几块钱的书,按照价格的匹配程度,果断选择了它,正好二百出头。其实电子版早就下载在电脑里了,只是一直没有看。
某个心情沉重的晚上,我从柜子最底下拿出来,随意翻了翻,就一直从头哭到尾。用吴念真老先生的原话说,人生走到透,很多事是注定的,别铁齿,当命中的某颗星辰走到哪个位置,该遇到的事怎么也躲不掉。
其实吴念真是一个编剧,编过许多话剧,也得了很多奖,在台湾算是声名显赫,这些头衔大抵百度百科能够一一解答。他长相温和,一看就是台湾人的脸,琐碎又温柔。最喜欢他的名字——他的初恋叫“阿真”,相爱时两人你侬我侬,后来他去金门当兵,她嫁了人。他很生气,开始写小说,署名吴文钦,有一次妹妹帮他给出版社邮寄小说时把名字改成“念真”,她看到后打电话表示会伤心,他没办法,只能去求出版社改名,出版社说大家都知道你叫念真了,最后没办法,就在前面加了一个吴字,吴念真,不想念阿真。
也许故事到这里就是最美好的,刻骨铭心的情谊一直未变,但我却更钟爱后续。后来他结了婚,有了老婆,关于名字的故事,也随着成名经常被拿来采访,老婆自然不开心。他说,如果有人打电话说“我找念真”,老婆就说:“等下!”如果有人讲“我找文钦”,老婆就说:“你等一下哦。”再后来阿真生活困难,他接济了很多次,初恋变成朋友。
生活从来都是这样,连接着一个又一个神反转。小时候听到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时候,特别开心,长大了再品,却忍不住质疑,之后呢?生活的柴米油盐和凌乱琐碎,最后的最后,他们是不是还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如果答案是否定,那么才会心满意足地合上书,静静地说一句:“This is life.”
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长梦》,故事让人啼笑皆非。她在大学的文学社遇见他,他是社长,写得一手好诗,她很快被情书打动,坠入爱河。第一封情书是“……甜美而缠绵的言语和神情或许更容易打动你的心,但,请原谅一个在这样的日子里出生的呆子,他只会用最简单而愚昧的书写方式来呈现心里已然无法压抑的悸动和持续的、无声的呐喊,但却又无能想出更婉转、更合适的语词,因此只好写下这单调而贫乏的三个字——我爱你。”
后来她收到英国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去了英国,他的情书也一直没有断过。直到她和一个香港男人结婚,他才写下最后一封情书:“等待的尽头祝福依旧,只因为你是我这辈子的最爱。”她是感动的,最终和香港男人离了婚、回了国,但他已经有了妻子。很久之后,他因工伤去世,追悼会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礼袋,里面是一条名牌手帕和一本诗集《字字句句都是爱》,里面是他写给妻子的情书,第一封便是“……甜美而缠绵的言语和神情或许更容易打动你的心,但,请原谅一个在这样的日子里出生的呆子,他只会用最简单而愚昧的书写方式来呈现心里已然无法压抑的悸动和持续的、无声的呐喊,但却又无能想出更婉转、更合适的语词,因此只好写下这单调而贫乏的三个字——我爱你。”
日期比写给她的稍微晚一点,隔了一个月又九天。她哭了,邻座的女人递过来一张纸巾,说,现在我只想笑,因为刚刚我才发现,当年这家伙写给我诗竟然和写给他老婆的一模一样。
吴念真的故事大多如此,像戏剧化的生活,也像生活化的戏剧,所以很难说究竟是他的故事多,还是他更善于发现故事。其实他的故事离我们很远,台湾很远,年代也很远,大多还是在金门当兵的那个年代,要写书信、要服兵役、要租DVD,故事也会开黄腔,讲卖身的女人和求慰藉的男人,很真实,很感人。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好像也越来越难以启齿说喜欢看这种《读者》风格的文章,但不得不说,在某个特定时刻,它是治愈的。很难讲这种治愈是心理上的慰藉,还是单纯生理上留下眼泪的释放,总之读完之后内心可以平静。所以吴念真说,阅读最大的乐趣无非与自己的生命经验相互交换印证。
人生很长,别指望从一本书中就能大彻大悟,况且即使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但如果哪一天心情低落,诸事不顺,我推荐你拿起这本书,看看别人的故事,流一流眼泪,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来,又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