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国学:我们为什么不喜欢看四书五经?传统文化密码-6
每天都要认真刻苦地学习但是不会时时刻刻都感觉到快乐,远方的朋友来了自然高兴可是招待朋友所需的不菲的花费也让人高兴不起来,被人误解之后心里怎么会没有一丝难受和怨恨呢?这些才是我们普通人的正常感受。
而前文所说的关于这几句话的解释,每天刻苦学习感觉到很快乐,朋友从远方来了很高兴,被人误解的时候一点也不生气没有小情绪,这样的人就是君子。就是我们这几百年上千年来所学的东西。顺着那样的注释来看,很难让人对于论语这部经典之作产生共鸣,或者产生想要深入学习以及终身奉行的动力与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成百上千年来,不只是现代的年轻人对于四书很反感,就是过去的读书人对于这样的四书也是不感冒的。四书的内容在这样的注释之下,变成了好像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规定,成为了你必须刻意去遵守的东西,但是这些又是和人的天性及现实情况相违背的。
事实是怎样的呢?莫非我们尊奉了几千年的圣人所著的文章,真的就只是高高在上的教条吗?当你对于四书五经有了真正的了解之后,你就会发现真相并非如此。孔子是实实在在的圣人,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这是一点也没有问题的。
那么这一篇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呢?“学而时习之”这一句,它的重点是时间的“时”和见习的“习”。按照普通的理解,“读书就是学问”,这是错误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当把孔子所著述的文章和经典全部了解和研究之后,就会明白什么才是“学问”。在儒家来说,学问并不是文学,而在于思想。这个解说我们在本篇里也是可以看到的。学问并不是文学,也不是文章做得好,文章好只是一个方面,是他的文学好;知识渊博也不是学问好,只能代表这个人知道的多;而究其学问本身来说,就算是一个字也不认识的人,也可能是很有学问的人。什么是学问,就是这个人做人好、做事对,是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个关于学问的说法,并不是别出心裁或者心血来潮的解释,当我们把整部《论语》都研究透彻的时候,你就会自然而得出这个结论。孔子是非常讲究做事的,对于孔子来说,如何做一个人是最重要的事情。
关于学问和做人,我们在明天的文章里还会进一步去探讨,去探寻论语里所讲的“不亦说乎”为什么开心,“不亦乐乎”为什么高兴,“不亦君子乎”为什么不怨恨。
(未完,待续)
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来自南怀瑾先生所著述的《论语别裁》。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国学大师,也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
本文为作者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评论和转发。欢迎对我加关注,我们一起去探寻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东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