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兴衰和发展

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相关的新闻听到最多的就是某某大厂又减员多少,某某巨头又被制裁或罚款,某某独角兽又砍掉了整条业务线,某某互联网帝国市值降低了多少,等等。一些路边吃瓜的群众,也是看热闹不怕事儿大,各种点赞加关注,甚至有些落井下石的也会跟上一句“因果报应”。笔者也有一些朋友在这些厂商里,感受也各不相同,年轻一些的基本感受不大,毕竟还处于上升期;年龄稍微大一点的,还是会对未来有些担忧。然而这些都是表面现象,笔者更想从本质上去分析一下互联网行业的兴衰,也给从业者一些建议。纯属个人观点。

从搜狐,163,雅虎这些门户网站的突然兴起,到以百度搜索,阿里京东大电商,腾讯社交为首的BAT称霸一方,再到以微信,滴滴,手淘,拼多多为主的移动互联网的更新换代,到今天以短视频,直播,为主的内容为王。中国互联网短短20年就经历了至少4次大的变革,其中小的更新升级更是数不胜数。互联网一直是打着新技术,新业务的名头,不断的渗入甚至颠覆各个传统领域的业务,一时间好不风光。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互联网厂商的发展,离不开一条基本路径,即讲一个好故事故事->拼命融资烧钱获得流量和客户,最后要么钱烧光了没走出来死掉,要么成为干死或者吞并竞争对手成为寡头后成功上市,各大资本方赚得盆满钵满之后满意退场。这就是为什么如此多的互联网公司亏得一塌糊涂,还是能不断融到钱,估值还能节节攀升,因为他们期待的就是上市的时候投资倍增的那一丝曙光。

互联网到底有什么新业务?笔者曾是深度参与者,因此颇有感触。互联网企业一般都是技术驱动的公司,他们无论参与什么行业都是抓住了一个切口就是“懒”。确实,传统行业在数字化面前,有很多效率提升的地方,互联网企业就是抓住了这一个小切口,通过建立更短的路径,更高效的模式,更好的用户体验,快速的提升某个行业这方面的能力,从社会效率的角度来讲,到了这里其实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如果互联网企业能够就此打住,尊重业务,找准定位,其实会形成一个共赢的局面。但是正如我上面说的,互联网背后是资本的力量,是那些投了钱的公司不断要求更高回报的力量。因此,不满足于提升效率的技术公司,开始做一个非常漂亮的东西叫“平台”,笔者也很佩服这个词的创造者,能用这个技术名词忽悠大众20年。什么是“平台”,本质上就是“中间商”。这就是互联网公司参与各类业务的通用手段,因为网上的流量远远要比线下的流量便宜,巨大而且容易控制。利用这个特点,互联网企业就成了所有业务流量最大的“中间商”。虽然在所有“平台”建设的初期,消费者都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实惠,补贴也好,返现也好,但是随着平台走向寡头,当资本开始收网的时候,最终是否还能落下实惠?

互联网的业务链说白了很短,做平台,聚流量,“赋能”业务,收过路费,其实本质上互联网没有完全属于自身的业务,都是在传统格局上基于效率和体验的突破,到了最后,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走到一个资本最喜欢的业务里,那就是“金融”。无论是阿里,京东,腾讯,滴滴,共享单车,线下团购,都不例外,而且为了提高金融风控的效率和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差异化,互联网公司利用技术特点进行了个人数据的无度“挖掘”。如果说利用垄断的平台效应收取过路费是国家能够忍受的底线,那么利用肆意搜集的个人数据进行金融活动则就突破了这个底限。于是,从最早的打击个人数据搜集,无数公司因此倒闭,到以蚂蚁上市失败为标志的的互联网金融的丧歌,再到阿里,美团垄断被罚,滴滴被严控,这些现象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这里突出讲一下互联网金融的原罪,肆意搜集个人信息只是它其中一条。笔者也是从互联网行业转型金融行业,深刻认识到金融是一把双刃剑。一家制造类企业,收到订单到制造到交付到收款可能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但如果在这期间资金链断裂,即时前途很光明,也活不到天亮。而金融恰恰就可以为这些企业解决这类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为它们的发展提供可能,但是这仅仅是其中一条正确的金融使用方法。金融对于那些投机分子来讲,也是最好的利器。多少垃圾公司借上市大赚特赚,多少投资机构与企业联合控制股价割散户的韭菜,可以说,金融是最体现人性丑恶的领域,因此,金融活动需要强监管。但是互联网金融却恰恰以技术之名逃避了很多监管,而互联网的背后又是资本的力量,这两者结合很难不产生罪恶,这才是互金的原罪。

话说到这里,当前互联网企业为什么会被打压,为什么会困难,本质原因也渐渐变得清晰了。当去除了“金融”这个最赚钱的业务,当数据安全逐渐被重视和严管,当反垄断的号角打破了“平台”的霸权和流量的控制之后,互联网逐渐回归了它应有的样子。虽然资本不再那么垂青,虽然利润不再那么可观,但是却是踏踏实实的样子,找准定位,那就是技术驱动,服务驱动。

因此,互联网从业者应该从以前期望跳槽一次薪资翻倍的浮夸心态中逐渐平和,既然企业没办法做到高利润,那么个人自然无法拿到超乎常理的高额收入了。互联网企业也应该从砸钱买流量,做寡头,上市赚快钱的心态转变成踏实做技术,做服务的心态。以后的10年,笔者断定,要么是小米,华为这样有着自身“业务”而不是依附在其它业务之上做“中间商”业务的企业,要么是做2B服务,技术驱动,服务驱动的企业会过得更好。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职业生涯是一段很长的旅程,各位看官们也要擦亮眼睛,看清本质去选择更好的方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