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林》读到一篇《女神与羊杂汤》时,作者在文章开头说“我的中学是黑暗的,被数学、短发和羊杂汤。在数学上,我是认命的,天生了一个形象思维的大脑,与逻辑无缘。所以,在语文老师眼里我是“花”,在数学老师眼里我是“渣”。”
作者对语文与数学的感受如此生动的描述让作为同等“数学学渣”的我暗暗赞叹,形容的真是太形象贴切了。
可以说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数学学渣”,因为我在小学四年级前数学还是不错的,到了四年级后便如过山车般此起彼伏。上了高中后索性不再挣扎,因为挣扎也无效所以只能任其垂死。
与数学相反的是我的语文成绩一向很好,作文也常常被老师表扬,所以我在语文和数学老师面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即使数学不好,因为语文成绩棒,在语文老师面前自然也是能像“花”一样自信骄傲的开放着。
学生的天性本就是怕学习不好,作为“数学学渣”的我总觉得在数学老师面前抬不起头来。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使早已过了被数学折磨的岁月,想起数学依然觉得心有余悸。
不过我最近倒是通透明了不少,已经不太会被这种“是花还是渣”的问题困扰太久了。
毕竟在现实里,谁还不是同时是“花”又是“渣”呢。(当然现实中也不乏存在那些天生天资聪慧,文武双全的全能型人才。)比如以我弟弟现在的成绩,我觉得他的学习成绩就很渣,但是我却又常常为他清奇的脑洞和优秀的画画能力所赞叹。
我们身边的大部分人都是如此:在显现出非常不擅长的一面时往往却还隐藏着常人所不能及的特异技能,或者在展示出他们高超的一面时也许还隐藏着他们不及别人的弱项。
但是,我们往往会被自己这样“渣”的一部分而自卑而烦劳,从而影响自我的总体成长。然而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便给人们安排好了,人注定是不完美的。
与其伤感自己的不足,为什么不多分点时间发展放大自己的美好又擅长的一面呢?
就如我看的这篇文章,作者后来在大学选择了读中文系,发挥优势后成为了大家眼中妥妥的一枚学霸。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美好的花,却也许会因为太过在意一点瑕疵而失去花儿本身的魅力。
是“花”还是“渣”就要看我们如何去认识与定义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