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和几个同学在Berkeley附近餐厅小聚。
帅帅的Sonesh 生在印度,长在科威特,来到伯克利读计算机博士,现在在一家做AB站测试的公司做技术总监;
美美的Divya 也是印度裔 ,生在堪萨斯城,长在盐湖城,来到伯克利读人机交互,现在在一家做手写扫描识别的公司做用户界面设计总监。
两人在伯克利同一个导师的项目上相聚恋爱结婚,成为当年导师给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项目成果汇报上的第一句话:Sonesh和Divya结婚了!
如今他们已经有了两个令他们滔滔不绝的可爱的孩子。
两人同样讲着流利的英文,却因为来自印度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母语,更受着不同宗教的影响。
Divya 是印度教徒,和盐湖城摩门教的同学们一起长大。
Sonesh的家庭是耆那教,严格起来连烧水不可以,因为会伤害生物。
这个小众的宗教,在印度社会中的地位却相当显要,大部分生活富足。Sonesh的温和、哲思与通透也让我深深好奇这个宗教。
Sonesh博士毕业的前四年都在创业,前面2年半因为发不出工资,一直依靠Divya的1600美元博士津贴生活,两个人900美元租房,700美元生活,他说Divya当年计算每个月可以花哪些钱的场景依然就在昨天,很多次他觉得太艰难,想放弃,Divya总是快乐地告诉他,没关系,我的津贴还有呢,你再试试吧!
2年半后他的公司卖给了他们最大的客户,他继续管理公司1年半后加入了现在的公司。
在我们一起上的领导力课上,Sonesh讲了小时候的故事,他小的时候就随父母搬到科威特生活,8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外出,伊拉克入侵的消息传来,很快他们就看到了入侵的军队。母亲却像没事人一样带着孩子们做游戏,直到三天后,父亲回来了。
他们不得不准备抛弃科威特的一切逃难回到印度。一路上巴基斯坦的司机帮助他们,科威特的普通人接济他们,然而终于到了伊拉克军队已经占领的机场,看到汹涌的人潮,年幼的Sonesh第一次感到了深深的恐惧,忽然意识到在这样的人潮里,他可能会再也找不到自己的父母,于是大哭起来。
一名伊拉克士兵看到,马上叫他,你们是一个家庭吗?来这里排队,我们有家庭的队伍。于是他们很快登上了回印度的飞机。
回到印度,父母已经没有财产,从头开始,重建了家业。
回望过去,Sonesh告诉我们说,他觉得自己是如此幸运,从小就明白了所谓种族、民族、国籍之间的误解都是一种标签。而父母从零开始重建家业的历史,也让他从此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