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石
村姑的娘家住在关山。
上个世纪有一首歌名字叫《浏阳河》,于是很多人知道浏阳河流入湘江,其实流入湘江的有两条河,一条是浏阳河,另一条是捞刀河。捞刀河全长141公里,发源于浏阳市石柱峰北麓的社港镇。它从社港镇的关山水库出发,向西北绕了三道湾遇上的第一个村子就是关山村。关山村如同关山水库一样因它北面的关山得名,并且隐秘在群山之中。
关山水库有一座大坝,大坝的一头夹在两山之间与公路相连。去关山村必须沿着公路先向南走。此时道路狭窄,山高林密,人烟稀少,正是百步九折一线天。盘过几道山,外来的人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忽见一片坳地,几栋房舍扑面而来,田间绿油油阡陌相通,眼前豁然开朗。
关山村地处大山中的一块洼地,房屋大多靠着山脚建造,或二层或三层,大门敞开直对着街道,水泥铺就的街道纤尘不染,不闻鸡鸣狗吠,不见服牛乘马,只见道旁偶有香樟树,桂花树。穿过大半个村子,不见人影,仿佛村子里所有的生灵在这一刻蛰伏在某个角落,静静地观察着不速之客。
车子在道路的尽头停下来,停在依着青山的小楼跟前。小楼簇新,有个垫起来的平台,长宽和房子的地基一致,差不多有150平米。
平台下面是一片茶园,及腰高的茶树郁郁葱葱,一排排伸向远处,像极了北京街道旁种植的黄杨树。这是人工茶园,规模不大,是村姑婶婶种植的。一般情况下,茶园大的会有上千亩,小的也有一两亩。采茶季节在江浙、福建一带会看见漫山遍野的采茶姑娘,头戴斗笠,身穿青衣小褂,腰系一条围裙,一个竹篓或背或挎,两只手蜜蜂采蜜般上下翻飞。
一行人来社港采茶的计划在关山不期而遇,欣喜中顾不上找个背篓、塑料袋,一头冲进茶垅。摘一朵鲜嫩的芽叶,闻一闻清爽逸人;看一看毛羽碧绿;尝一尝先涩后甘。没有人像村姑,两只手鸡啄米似的。我们一只手轻轻地摘,一只手作筐,仿佛摘的是玫瑰花,掌心托的是翡翠。
关山的茶园大多像村姑婶婶家这样,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茶树喜湿,大多种植在海拔200--800米的山坡上。山坡土质肥沃松软,云雾缭绕,雨水丰沛,空气清新,温差适宜。
清明才过,现在正是采雨前茶的季节。清明前和谷雨前茶树攒足了一冬的能量,芽头嫩绿,按说采茶正忙,可在关山看不见这样的景象。事实上,关山人早早收获了。穿过村姑娘家敞开的大门一眼可以看到大堂内有筐炒好的新茶。这么多好茶自家不舍得喝,大部分出售给浏阳市社港镇茶场换来收入,小部分待客或者送人。茶场收到新茶马上进行分装。关山新茶的包装如同“信仰毛尖”、“安吉白茶”、“西湖龙井”、“阳羡雪芽”一样注明茶的出处和茶名,统称“关山毛尖”。关山毛尖产地自然在关山,毛尖是指用谷雨前采集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炒制的茶,和许多有名的茶并没有太多区别。
社港的关山毛尖大部分纯手工炒制,需要经过杀青、炒茶、烘焙三个过程。由于火候、时间等因素,每家茶的味道也有细微差别。为了区分这些差别,茶场在茶叶的包装袋上印有两个电话,一个是茶场的电话,另一个是制茶人的电话。这种精准定位,在茶行算首例。
关山村的人谷雨前最后一次摘的茶留给自己。留给自己的茶不够讲究,已经不局限于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有的甚至三叶、四叶。有一种制茶的土方法,先把嫩叶洗一遍,然后放在烧开的水中,水的温度和时间在这里就特别重要了。捞出来以后晾晒,之后像在盆里揉面似的揉来揉去,在柴锅盖上烘焙,再揉搓,再烘焙,直到茶叶卷曲完全干透。这种茶制作完成后可以马上喝,不会上火。据说这种制茶工艺仅限于少量的茶,如果需制作更多的茶叶,杀青后用手揉搓就显得没有力量了,于是用脚踩茶,采茶竟成踩茶了。还有一种杀青方法是把采回来的鲜叶子晾晒,待到断脆,直接在锅里炒,一面炒一面揉,直至叶子颜色变深,完全干透。
回京后,泡一杯关山毛尖,室内香气四溢;品一口关山毛尖,口中味道醇厚。禁不住想关山脚下几日坐雨闭窗,围炉夜话,畅怀舒潇,竟是有香茗缭绕。
20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