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凌宗伟:阅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借阅读求得新知。完整的阅读要“有所获”, 还要有评价、分享以及引领。
第一,读透“母本”
金克木《书读完了》提出,处于文化累积的底层,无依附存在的中国古书就不过几十种:《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史书就是《史记》《资治通鉴》,以及《续资治通鉴》;文学必先读《文选》。这些书籍是“母本”,其他的书籍是对“母本”的演绎和阐述。
雅思贝尔斯 “轴心文化”。人文科学是以“轴心”放射型架构运动发展,在某一时期集中出现灿烂的文化
无法超越孔子、老子等先贤。
盲从和迷信可能形成 “文茫”。 “文茫”比文盲更可怜。
第二,试着去联结
阅读必定需要前后同一系谱的书籍交汇联结,进而贯通。读书时还需左右联结。
从目录、内容提要和前言、后记、书评和推荐中了解到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要系统的解读“人”:追寻写作缘由,挖掘写作情绪,和作者一起经历,从人性角度还原出鲜活的“人”。
如果你想某个话题深入,按“这本”书所涉及书籍去按图索骥。
第三,把自己融合进去批判性阅读(对待“书”的态度)
读书,要尽可能把自己融合进去。要有自己的判断。
阅读是以“我”为中心的“批判性阅读”,对文字、对文本、对书籍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和实证精神。
阅读分析工具:论证、逻辑、情景、历史、论辩和认识的分析
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社会学等的视野去审视
把书中的观点放到现实做更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和批判,进而得我所需,为我所用。
不去俘虏书,就会被书所俘虏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做一个“提问的人”。
人的智慧来自于他不断地提问和争辩,更来自于自己的思辨 。
柏林在《自由论》说: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
读书就是为了弥补认知的缺陷,提升认知的境界,在认同或者反对的思辨中,一步步趋于内心敞亮的状态。
用自己的判断对文本还原、去伪、求证、寻理
要用自己的生活去践行、去论证。读、想、行动、记录、分享……一个都不能少
读了想了动了,才可能成为你的认知和经验,记录下来与人分享,对问题的再思考,再认识,回过头来再读更多的书籍。这也就是 “完整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