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张良,重读40位历史人物(31陈诚)

我说,朱元璋大肆清洗开国功臣,少了战将不怕蒙古大军反扑吗?

他说,蒙古大军下不来。朱元璋做了两手准备,一是重建了长城,今天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长城;二是对儿子进行封藩,几乎是沿着长城封的,各藩王拥兵自治。

我问,不怕众藩王成了安禄山吗?

他说,朱元璋本人不怕。第一、他能把儿孙们拿捏的死死的。第二、中央集团军实力碾压各藩王。

我问,可是,接班人未必有朱元璋的实力,能否拿捏住那些藩王?

他说,朱元璋跟孙子朱允炆讲,对你有威胁的人我都清除了,叔叔们会替你守护边疆,你可以安心做皇帝了。朱允炆反问一句:若是他们有异心呢?朱元璋又反问朱允炆的想法,朱允炆说:用仁义的礼法对待和约束,如果这样不行,那就削藩。

我问,最好的削藩手段是什么?

他说,削藩始自西汉。汉景帝接受了晁错“长痛不如短痛”的主张,强行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好在中央拥有绝对的军事实力,很快平定了内乱,但是晁错落了个被腰斩的下场。到了汉武帝,推出了推恩令。过去藩王都是长子继承制,家业会集中、稳固并壮大。推恩令就是让兄弟们分家,所有兄弟都有份,等于不断分割藩王的蛋糕,蛋糕越切越小,难以形成合力。藩王不同意怎么办?没分到家产的兄弟们可以要求朝廷出兵主持公道。推恩令就是打着家族里要公平合理发展的旗帜,瓦解地方势力。

我问,四儿子朱棣比孙子朱允炆更有能力,朱元璋没考虑立他为太子吗?

他说,立太子讲究名正言顺。对于皇子皇孙而言,出身即座次。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龙袍天子,对抗祖传认知是最难的。朱元璋考虑过朱棣,但是大臣们反对,毕竟他上面还有二哥三哥,立老四为太子,不是让他们兄弟反目吗?当年李渊难道不明白李世民比李建成更适合接班吗?但是,他也不敢轻易改立太子。大臣们认为把皇位传给太子的儿子朱允炆才名正言顺。

我问,朱元璋不认为朱棣是朱允炆的潜在炸弹吗?

他说,毕竟朱允炆手握百万中央集团军,任一藩王都没有和他对抗的实力。临死,朱元璋还把众藩王喊到身边,语重心长的跟大家讲,如果发现朝廷内部有奸臣,你们要积极站出来清君侧,确保朱家基业长青。说到底,朱元璋最担心的不是藩王造反,而是皇帝身边人谋反,所以他晚年又大开杀戒,有能力又不听话的,不管有没有反心,格杀勿论。

我问,朱允炆为什么一上台就迫不及待的削藩呢?

他说,因为他已经感受到来自朱棣的压迫感了。想中央集权,削藩这一步早晚都要走,只是他削的太急太狠,上位一年就削掉了五个藩王,直接把朱棣逼反了。朱棣是标准的运气爆棚,多次命悬一线。还有朱允炆读书读傻了,叮嘱众将士“千万别射杀四叔,勿使朕有杀叔之名”。另外,朱元璋把能打仗的功臣都给咔嚓了,等于自断臂膀,留给朱允炆的有谁?方孝孺、黄子澄、齐泰,都是书生,根本不会打仗。

我问,朱棣的二哥三哥不站出来反对吗?

他说,大哥朱标死后三年,二哥秦王朱樉死了;又过了三年,三哥晋王朱棡也死了;等朱元璋一死,就没人能拿捏住他了。

我问,朱棣造反得有理由吧?毕竟朱允炆是皇权合法继承人。

他说,朱元璋临死不是嘱咐众藩王要积极清君侧吗?这也是起兵造反最常用的借口。朱棣说,皇帝这么急这么狠的削藩是有奸臣在挑拨,他要带兵进城清君侧。但是他内心也惧怕,毕竟民心是向着朱允炆的。最终给朱棣力量的是他的核心谋臣姚广孝,他是这么回答朱棣的:臣知天道,何论民心!怎么理解呢?就是朱棣担心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姚广孝给他科普的是“得天下者得民心”。朱棣豁然开朗。

我问,您如何评价朱允炆这任皇帝?

他说,缺乏政治家的智慧,过于理想主义。例如面对朱棣的造反,既没有在萌芽里扼杀,也没有在火拼中射杀,甚至在朱棣马上打入南京城时还天真的以为真是来清君侧的,急忙把朱棣要杀的黄子澄、齐泰给免了职。朱允炆还修改了朱元璋时期一些严厉的政策,如宽刑省狱,人性化随意放宽刑事政策,但改革方向有很大问题,也是犯了理想主义的路线错误,做了很多无用功。朱允炆不是明君,也算不上昏君,应该说是庸君。

我问,朱棣为什么抓着黄子澄、齐泰不放?

他说,他俩是“削藩”的举手赞成派。所以朱棣上台后,他俩都被株连九族。

我说,朱允炆缺的可能就是这股狠劲。

他说,他是菩萨心肠,但缺雷霆手段,最主要谋略不足。皇帝不是谁都能当好的,要刚柔并济,政策与时代相得益彰,一步一步有计划地走才行。

我问,您觉得若是温柔点削藩,朱棣就不会反吗?

他说,王者,一般石头压不住,出头是早晚的事!

我问,满朝文武里,有没有誓死不降的?

他说,有。朱允炆的老师、大学问家方孝孺。总结历史会发现,每当政权更迭,新政权总喜欢拉拢旧时代旗帜人物,从而招降更多人才。朱棣决定重点劝降方孝孺,让他为自己效力。没想到方孝孺是块硬骨头,把朱棣劈头盖脸骂了一顿,乱臣贼子之类的帽子全给朱棣戴上了。朱棣生气道:“你就不怕被我诛九族吗?”方孝孺回了一句,九族算啥?有本事你杀我十族。于是,朱棣把方孝孺的九族外加师生朋友八九百人一个个杀死在他面前。

我问,诛十族,这是最严厉的连坐了吧?

他说,还有比这更狠的。当时方孝孺有个同事叫景清,御史大夫。朱棣即位后,景清以原官留任,大家都以为他是贪生怕死,没想到他是忍辱负重,在获取朱棣的信任后,伺机刺杀朱棣。行动失败后,景清骂朱棣是“逆贼”,朱棣怒不可遏,下令把景清剥皮、凌迟;不解恨,下令株景清全族;还不解恨,下令把他的家乡父老斩尽杀绝,村子变成了废墟。这个事还有个专有名词,瓜蔓抄,抄家的抄。

我问,相比元朝,明朝最大的社会变化是什么?

他说,由开放转为封闭。元朝统治者本身就是外来者,他们家族又控制了整个欧亚大陆,社会经济最显著的特点是重视商业发展、国际贸易活跃。到了明朝呢,直接来了个闭关锁国,重农抑商,切断国际贸易,施行禁海令,不允许任何人私自出海。整个朝廷上下,只关注农业生产,对自宋代兴盛的丝织、陶瓷、印刷、冶炼等手工业以及流通商业,采取苛收重税的方法加以抑制,致使整个社会商业凋敝,百姓只能靠天吃饭,谋生艰难。

我说,封闭必然导致落后。

他说,明朝这么做是因为遇到了新问题。一是人口。明朝朱元璋时期只有六千万人,当初元朝对南人的歧视使得东南沿海出现了移民东南亚的风气,明初海禁也是为了限制人口外流。二是海患。明朝之前,中原王朝的劲敌,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但到了明代,随着航海技术越来越发达,倭寇和海匪越来越多,海患问题变得突出。中原王朝第一次接触海匪,不知如何应对,吃了不少亏。禁海,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弱海患的风险。三是白银。这一时期欧洲人在美洲找到了很多金银矿,包括日本银矿也很多,大量白银流入中原,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很容易导致通货膨胀。那时的人不懂什么汇率、关税,只能简单粗暴,一禁了之。应该说,刚开始海禁的时候,确实给国家带来了很多好处。可是从长远来看,却是让中国在世界工业发展的进程中,彻底掉了队。

我问,既然施行海禁,为什么又让郑和下西洋呢?

他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多个说法。有人说是派郑和找寻朱允炆。有人说是朝廷想与民争利,把东南沿海惯于出海谋生的民间商贩网罗在船队里,让官方贸易替代民间贸易。有人说是在尽可能广的地理范围内,发现并且怀柔尽可能多的“夷狄”,确立儒家规范,重新建立朝贡体系。我倾向于最后这种说法。因为明朝对贸易整体上是排斥的,朱元璋时期就确立了海禁——朝贡双轨制,就是外国来朝贡是允许船队靠岸的,但是贸易不允许。到朱棣时期,直接全面禁止民间自由贸易。

我说,是想输出“软实力”?

他说,对的。其主要目的是向周边国家宣传明朝世界中心的地位,扩大朝贡制度,打造天下共主的形象。虽然中国从明朝时期开始在科技化、工业化的路上慢慢掉队,但当时依然是个真正的世界强国,鼎盛时期朝贡国家达到一百四十八个。

我问,那国外需要中国制造,怎么办?

他说,一般都通过日本中转。《中国通史》里有个明朝商人王直的悲剧故事。王直在日本平户贸易港呼风唤雨,在明朝看来,这是公然违反海禁政策,于是官员胡忠宪请王直回来,说允许他合法做贸易。王直大概对合法做贸易这事儿还挺憧憬的,带着船队回来了,回来后就被投进了监狱,两年后被砍了头。

我说,罪不至死吧?

他说,明朝是典型的封建农业王朝,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对贸易不感兴趣,也没有开拓海外市场和拓展殖民地的意愿。郑和七下西洋,所乘坐宝船长一百多米,有四层船舱,甲板就像足球场。将近一个世纪后起航的哥伦布,乘坐的帆船,跟郑和的宝船相比,就像小舢板。若是当时明朝接着全球拓荒,哪有欧洲列强什么事?这也是很多人替明朝惋惜的核心点。

我问,明朝海禁了多少年?

他说,明朝海洋贸易只持续了三十年。在我们的印象里,清朝是闭关锁国的代名词,其实明朝才是。明朝很多闭关锁国政策是到清朝才开放的,因为满族是少数民族,思想没有那么多束缚。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关键节点就在明朝,包括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也错过了科技文明的大发展。同时期欧洲有哪些科学家?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如果让明朝延续下去,中国只会更大幅度的落后于欧洲。

我问,朱棣除了篡权,还干过什么大事?

他说,他干的很多大事都与软实力有关,其中最大的一件,是召集文人把中国历史上的典籍进行了一次大总结,可以说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其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约3.7亿字,这本书叫《永乐大典》。

我说,太疯狂了,还不如建个国家图书馆。

他说,那不一样。这么搜罗一遍,所有有悖于当朝统治思想的典籍都可以借机彻底抛弃。再有,这么整理一遍,相当于重新校雠,辑佚,不至于让民间散落的孤本失传,这书也就有了当朝者的一份功劳,就如同朱熹注释了《论语》,那么儒学再也绕不开朱熹。

我问,《永乐大典》是谁牵头编纂的呢?

他说,解缙和姚广孝。解缙是明朝大才子,论才气,他比方孝孺更胜一筹,但是面对篡位的朱棣,他和方孝孺形成了鲜明对比,方孝孺是拒绝为朱棣写登基诏书,而解缙呢?积极投诚,积极靠拢,成了朱棣身边的大红人。

我问,郑和通过海路去输出软实力,那些内陆国家派谁去输出呢?

他说,陈诚,明代最有名的外交家。一句话总结他的三十年外交生涯就是:一谕安南,二抚外族,三使西域。安南就是越南。史书评价:“其功不减于(郑)和。”

我问,为什么功劳这么大?

他说,郑和去的那些国家,对我们的国土安全没有威胁,但是陈诚出使的这些国家,多是左邻右舍。他这个外交官当的好,大家就会和睦相处,要是当不好呢?鸡飞狗跳。

我问,他有什么著作?

他说,写了两本日记,介绍各国风土人情的,《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志》。

我问,他出使过几次西域?

他说,四次半,第五次刚要出关,朱棣驾崩,他被召唤回京了,顺便辞官退休了。

我问,好好的为什么退休?

他说,仁宗与宣宗施行的是封闭式外交,不需要什么外交官了,他失去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我说,论名气,陈诚跟郑和、张骞没法比,甚至不如郑吉,这是为什么?

他说,因为《明史》是清代编修的,翰林院编修等后世学者没有为其立传。为什么没立传呢?清人的解释是:(陈诚)所载音译,既多讹舛,且所历之地,不过涉嘉峪关外一二千里而止,见闻未广,大都传述失真,不足为信。总而言之一句话,陈诚说的这些事情,大概率是胡编。其实世界比我们想象的更立体,丑的能丑出我们想象力的地板,美的能美出我们想象力的天花板,经历会限制一个人的想象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717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0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311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17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0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38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57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1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59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65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33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09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48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20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03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9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