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高在哪里?
能力三核: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无意识就能把事情做好的才干。
知识、技能、才干是进阶的关系。只有掌握了知识,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获得技能;再通过刻意的练习不舒适的区域,不断打磨才有可能转化为才干。
知识篇:
绝大多数行业,个体之间的知识差距其实很小,大多行业花一两年时间完全可以掌握所需的知识。尤其在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能获取的知识资源几乎一样,这在3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看似重要的知识,实际上是最容易习得,也已不太可能凭此去与别人拉开差距。
知识的特点是瞬间习得,所以很多人喜欢学习知识的过程,因为是可以看得见的成长,享受瞬间习得的快感。
我有时候在想,前前后后也看了不下一百本书了,而且大多是人类经典,为何感觉和身边没怎么看书的人还是差不多呢?直到最近我才想明白,原因在于你虽习得了知识,但没有通过反复实践将其转化为能力。就像你读了100本游泳方面的书,却没有实际游过,更别提会游泳了,那你还期待能和旱鸭子有什么两样吗?
技能篇:
掌握知识后,只有反复的练习,才会转化为技能。
技能是否娴熟,差距非常大;再拿游泳来打比方,初学者总想着怎样在水里保持平衡,手如何摆动,脚的姿势是不是标准;而经过反复练习的游泳者,这一切都会变得非常娴熟,完全不需要去思考如何去做,但在水里得心应手。然而如果只是在技术上很娴熟,仍不能称之为高手,这就是游泳奥运冠军和游泳爱好者之间的差别。
才干篇:
习得技能后,只有通过对舒适区以外的区域,刻意去练习,每次都要求自己提高一点点,且在巨大压力下仍可以无意识的发挥出高水平,技能才能转化为才干。
真正的高手往往在巨大的压力下,灵感突至,无意识的完成高难度动作,把大部分脑力释放出来还能做一些更神奇的事情,犹如神来之笔,让人拍案叫绝。
学习四境界:
1.无知无能;
这一阶段没有知识,更谈不上技能;
2.有知无能;
这一阶段学会行业所需的知识,但还未能转化为技能;
3.有知有能;
这一阶段既学会了知识,也通过反复练习获得了技能;
4.无知有能。
这一阶段知识已经不再成为牵绊,技能已转化为才干。打个比方,张无忌练成太极剑后,剑招(知识)已全部忘记,剑术(技能)炉火纯青,剑意(才干)所到之处,令对手毫无还手之力。这就是行业的高手境界。
学知识、用技能、展才干;这个不展开说了。
看不如行,行不如竞
看书不如行动,行动不如竞赛。
看书就是学习知识,是最基础的学习方法。看再多书,不去实践,等于浪费时间。行动就是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途径。而要成为真正的高手,需要在高压力的环境下进行刻意练习,这就是“竞”,它是技能转化为才干的途径。
水平不够高,往往不是因为知识不够多,而是练习不够,尤其是对不舒适区域的刻意练习。
学习的4种能力:
1.Purpose/找到学习的目的;
学习的目的:好奇、能力、问题、价值。
2.Resource/找到资源的能力;
时间的资源、注意力的资源、有自己方向的学习,就像旅行前忘乎所以的搜攻略,那种狂热的、热忱的学习,一天有30分钟就已很不易。
3.Translate/知识快速转化为技能和才干的能力;
反复实践,刻意练习。
4.Product/知识的应用能力
顺便再提一下:人>事>网>书;
一天之中我们大多时间面对他人,对着书的时间相对较少;如果可以找到遇到每一个人对优点,从他人身上去学习,将会受益;跟人学总结:高人指点、贵人相助、旁人找茬、个人奋斗。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学习,通过事件去学习也是快的;其次是跟网络学,最后才是是跟书学。
其他感受:
前文提到网络时代,大家接触到的知识几乎是一样的,其实未必。大多数人是单语言使用者,中文母语可能还好一点,但也好不到哪去。如果是很小语种的单语使用者,网络世界的资源将会及其有限。拿旅行做类比,我自以为去过不少地方,足迹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份。有天在朋友圈看到晒足迹的游戏,我便信心满满的去跃跃欲试,点进去傻眼了吧。是张世界地图,看着朋友的51国足迹,而我当时护照还没办呢!就像爬出井口的青蛙,羞的无地自容。想要去看更大的世界,你需要出国去看一看各地的风土人情;同样,想要去看更丰富的网络世界,你必须去习得第二甚至第三语言,再买一个VPN,否则你迟早还会发现自己是一只可怜的小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