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养孩子要服从天性,真的可以“静待花开”吗?优秀的孩子,真的能“等”来吗?
——老师既让家长回家盯着孩子学习,却又不让“家长别代劳检查”?这中间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孩子对学习貌似完全依靠大人的督促,怎么才能让他自己“上心”?
——自己的时间全被孩子占满,工作、兴趣都顾不上,这种状态对孩子真的好吗?
1.放下“静待花开”的幻想:优秀源于用心投入
看得多了才明白,在培养孩子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这事儿上,“静待花开”那种美好的期待,可能不太适用。仔细观察那些特别自律、表现优秀的孩子,几乎无一例外,背后都有父母持续、用心的巨大投入和精心引导。
孩子的优秀表现,哪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都离不开父母的早期规划(或者碎碎念的价值引导),和一路上的坚持付出。好习惯、好能力,都是“陪”出来、“养”出来的。
2.划清家校“作业检查”的界限:该谁干就谁干
有经验的老师通常会非常明确地跟家长说:“请您不要替孩子检查作业改错题。如果作业交上来都完美无缺,我们就没法判断孩子到底哪里真懂了,哪里还有迷糊。”这话其实特别重要,它清晰地划分了学校和家庭各自该负责的部分。
家长如果过度代劳,虽然能让孩子的作业本看起来漂漂亮亮,但恰恰掩盖了孩子真实的学习情况。老师摸不准孩子的薄弱点,就没法精准地调整教学,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孩子自己的学习效果。所以,检查作业这事儿,真得交给老师来,至少要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展现出来。
3.把“学习责任”还给孩子:成绩是谁的事?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孩子们对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定会挖空心思去干,并想办法干好。别让孩子觉得“学习、成绩是爸妈的事”,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自己认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责任,成绩好坏需要他自己去关注,更要自己承担不认真学习的自然结果——比如成绩下滑了,或者错过了某些机会。
简单说,就是把学习的责任感和承担后果的主体,明确地、稳稳地交还到孩子自己手里。这样会一定程度上避免父母把焦虑“传染”给孩子、真正培养他独立自主能力的关键一步。
4.先活好自己,才有健康亲子关系:边界很重要
做父母的,很容易把所有的注意力、精力都一股脑儿扑在孩子身上,越是有责任心的父母可能越严重,生活中不乏父母有一方全职陪读的情况。同时,我们也经历过身边很多被父母压抑中成长起来的朋友,可以说需要用一生去抚平原生家庭的伤害。因此,我们希望自己再变成这样的父母吗?
好的父母,得先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成为一个积极、充实、有自己生活的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不压抑的心理成长空间。如果把孩子安排得满满的,孩子容易“喘不过气”,感到窒息。所以啊,明确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心理边界、行为边界,至关重要。
父母能够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快乐,这本身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同时也给了孩子一个安全的、有呼吸感的心理距离,这才是健康亲子关系的真正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