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整理竟是心理学
整理是一种心灵疗愈术
Z小姐有个小习惯,每当心烦意乱的时候,就喜欢整理东西,收拾桌子,整理衣橱,或者再罗列一遍书架,当东西都整理得干净利索的时候,心情就平静了,再处理起烦难的事情,也会笃定许多。
有一次,实在遇到悲痛难以自抑的事情,她决定停止哭泣,开始了一次对全家的深度大扫除,她扔掉了橱柜深处堆砌的旧物,翻出了冰箱底层过期两年的罐头,把不再穿的过时衣服打包捐赠,大力冲刷一直逃避面对的夹角污垢,所有的东西各归各类,分放在盒子或者箱子里,安置在她认为最合适的地方……
Z小姐对这场大扫除如此投入,简直忘了原来的悲痛,只想着生活原来可以再美好一点。当这一切结束,我长舒一口气,周围如此舒适整洁,连空气都是蓬勃向上的——那一刻,Z小姐感觉自己被疗愈了。
从那时起,Z小姐真切地体会到:收纳整理不仅仅是生活技能,还是一门实用的心灵整理术。
所谓“心房”,一所房间不正是人心灵的镜子吗?而你如何对待房间里的东西,则象征着你的人际关系和处理事情的方式,而改变,往往正是可以从这些身边小事做起。
20年前的衣服还放在自己的衣柜里挤占空间;被子从来不叠还可以自我安慰说,散散螨虫也挺好的;桌面上是各式各样的文件夹……
电脑不做碎片化整理,就会影响速度,脑子不做碎片化整理,死机是家常便饭。各种堆积之物让你觉得生活总有些事情没有处理好,或许这已经不只是个人生活习惯的问题。
碎片时代,整理能力已经成为一项必备技能,一门生活哲学。清洗和整理成为现代人必备的技能。面对物质富余和信息爆炸,身边冗余之物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如果说胖子没有未来,囤积症患者也未必前途光明。
在这个资讯发达又过于碎片化的时代,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整理能力,条分缕析,才可能不会让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团糟。物质的丰富和信息的庞大也会让人焦虑。
整理,可以加剧对拥有资源的控制力度,所想即所得。
你所居住的房间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启示就像你的房间。
拥有少量的有用的、有品位的东西,过简洁而快乐的生活,在这个碎片化时代,我们都需要有强大的整理能力,一个分门别类的过滤器。
整理心理多棱镜
整理心理1:
混乱会带来焦虑感
混乱意味着无条理、未知及难把握,产生不安全感。焦虑症患者最怕的就是面对杂乱的东西。而整理可以降低未知风险。
有人不爱整理,要么是他对事物了如指掌,要么是他心大无所谓,不考虑不确定的焦虑存在。而整理则是源自一种避害的本能。
对抗焦虑最好的办法不是逃避,而是面对;不是寻求彻底的解决之道,而是专注于眼前,哪怕问题总在重复,事务周而复始,就像整理一样。
整理心理2:
整理是一种控制欲
小伙伴通常恐惧不了解的事物,但当有能力对其整理时,表明已经了解该事物,能发现其中弱点,这是一种控制生活的需要。不过,过度的整理情结可能是强迫症的诱因。整理能力强者更具完美情结。
整理心理3:
整理具有反躬自省的精神
通过整理,小伙伴可以对过往进行理性整理,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信息、个人的头脑,乃至做人的姿态……整理其实是一次反躬自省,是对过往生活的检阅,也是一趟发现自己之旅,是刷存在感的利器。整理提升正能量。
整理心理4:
整理和囤积癖势不两立
大概没有人会天真地以为,弄清爽一个屋子真的就会发生人生奇迹。整理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一个动词,更是一种习惯,和极简生活态度的培养。
不买不需要的东西;多余之物适时清除;不保存没有价值的事物。
彻底粉碎囤积癖!
除了看得见的生活部分,看不见的信息处理也秉持同样的信念,整洁、无多余。
整理能力应该成为潜移默化的生活力量,是一种注重条理的个性培养,一种生活逻辑的坚持。
没有适时扫除,何来轻装上阵?
整理心理5:
整理拯救拖延症患者
整理控里是找不出懒癌患者的,因为TA们酷爱塑造秩序之美。
整理是严格践行PUT法则之后的最后一步,是一种随时可以做的无时不整理的状态。
加入整理控大军,和恼人的拖延症说再见。
整理心理6:
整理可以产生幸福感
把不要的衣服扔了,床单洗干净,床头的书放整齐,把这些事情做完,心情的确会好很多。
整理完毕觉得心情愉悦,在心理学上的原理是什么?对压力的释放?对杂乱事物的情理后变得井井有条的成就感?
这种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叫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