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鼓励学生高考作文说真话的文章发出后,有老师留言说,现行体制鼓励假话,不让人说真话。考场作文只要把阅卷老师忽悠高兴弄来高分就行,至于观点、立场、价值观之类,考完也就丢弃了,学生其实自己也有多套语言系统,考试一套,网上一套,私下也有一套,心里可能还有一套,这都是灾民社会逼出来的只管利害、不问是非的“灾民理性”使然,这种流布社会的价值观给学生带来的传染病。如果任其发展肆虐,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价值?考试到底是在考什么?
所以,从考试与教育价值的同一性上,我认为,考生要写好考试作文,应该具有五种意识。
一、主体意识
首先明确:“谁在写?”考场作文是“我在写”,是在“展示我”,让阅卷人看到我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展示自己的尊严、情怀和良知,不是为了讨好他人。
面对高考低矮的窄门,可以仄身或适当低头,但要站着说话,绝不跪拜,因为人的身体不可能从狗洞里爬出。
写作不是”钻狗洞“,而是“立人”的过程。
如果有人用狗的标准评判一个人,那也是没有把自己当人,至少不具备评价资格。
文章是个体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不是空洞的语言符号,要拒绝精神的造假,不违心说话。
魏勇老师当年听从内心,秉笔直书,虽然高考成绩吃亏,但并未影响他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恰恰是这种历练,让他对考试充满警惕,并用自己的行动超越考试,带领学生独立思考,让自己和学生不断成长。
英国作家撒门.拉舍迪说:我写作,因为我还不能找到一个美妙的方法表现自我与世界。尤其是这个世界的面目已被有意无意地涂抹。为了形成如今正在努力重新形成其本来面目的“我”。只有写,才能说出我的所思所想。因为我有话要同他人讲,有事要同他人讨论。写作,其部分使命是为了对某些事物提出不同见解。
二、读者意识
高考作文虽然是“我在写”,但是“给人看”的,虽然读者一般只有一两个人,但也属于公共写作,所以也就必须遵守“公共规则”,写作的时候,必须考虑读者的感受。这个世界的“明规则”和“潜规则”想必大家都清楚。学生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心里自然也明白。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原则要遵守,哪些价值不能反对,天花板有多高,你心里必须清楚,注意真话的分寸,处理好“真”与“美”之间的关系。
季羡林先生的“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可以作为考试作文的法则,毕竟“把美好留给世界,把真情留给自己”是人性法则,也是灵魂的秘密。康德也说过,一个人应该说真话,但他没必要把所有的真话都说出来。
最真的自己是秘不示人的,真正刻骨铭心的痛苦和幸福都是独自体会的,除非有能力进行创作,才能来一次再体验。
高考是展示自己、接受检阅的时刻,适当的打扮化妆,比如穿个西服打个领带还是有用的,一个人在家里不穿衣服也没有关系。
三、表现意识
考试写作要表现自己的胆识学养、精神气质、情怀良知,就不能不在谋篇布局开头结尾以及过渡衔接上有所考虑,文章中就要有亮点,有看点,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毕竟只有800多字,是个短文章,但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挑战其实更大。
比如写“脸”这个话题,一个同学的开头这样写:“培根说过,人在肉体上与动物无异,如果不在精神上不断提升,那活脱脱是个禽兽。”开头引名人名言,很有思想冲击力,也不乏文化气息。
另一个同学开头这样写:“在中国,脸不等于面子,一些人是要面子不要脸。有人说:树不要脸,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王朔有一个小说的题目就是《我是流氓我怕谁》,好像脸厚心黑才可以办成事。”
一开头,观点就很引人。当然,表现是围绕中心去表现,再表现也必须有观点的统帅,不能为表现而去表现,表现过度,构思过度,有时候反而弄巧成拙。
四、文化意识
考生的文章要有文化信息的含量,不能语言浮肿,内容干瘪,思想寡淡,拼凑字数。
能不能理解人生的不易,达到与历史现实的“同情之理解”,在文化中的觉醒?能不能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能不能做到旁征博引、妙手偶得,有新思想、新观点,敢于独立思考,让人看出你还是个读了点书的人,是一个有追求或有风骨的人?这直接影响阅卷人对你这篇文章的价值判断。当然,要有潇洒自由的文风,首先要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如果你有足够的自信,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会唱歌的人随便哼一句都好听。
总之,要让阅卷人看出你还是个读了点书的人,是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这主要在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思想情感精神的积累和修炼,在这个程度上说,作文其实就是你的精神长相,你长什么样子,作文就会写成什么样子,因为语言来自思想,来自情感和良知,你里边有什么,发出来就是什么。喷泉里出水,血管里冒血,真正的精神能量是隐藏不住的,真正怀才,不可能不遇。
五、文体意识
就是面对高考作文,你想写成什么文体,心里要清楚,写什么像什么。议论文就要说理,讲逻辑,彰显理性美;记叙文易写难工,需在谋篇、布局、构思、观点、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上等等方面下功夫。
当然,每年高考都会有学生使用创新文体,比如书信体或小剧本,那么,书信就得懂书信格式,剧本就得像剧本的样子,不能写得不伦不类,比如,有些考生加一个记叙文的题目,写的却是议论文,或者记叙太长,凑字数,像卖注水肉。有些同学写议论文还加个怪怪的“题记”,800字还加小标题写,但没有三个小标题既不要加,纯粹玩形式,也会让阅卷人反感。
杂文家鄢烈山先生说过,文章要写好,有四个方面:第一是生命体验,第二是阅历,第三是知识面,第四是良知。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你的生命长多大,作文大抵也就长到多大。
附录:根据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是说价值观会影响人际交往。还有人引用英国前首相帕麦斯顿的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那么,在社会生活中,你认为“价值观”和“利益”哪一个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大?
联系实际思考,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证明自己的观点,题目自拟。
例文选登:
友分三等,处之有道
陕西师大附中学生 赵界凡
该用什么评判朋友?这是个问题,没有哪一种标准适合所有的朋友,因为朋友也有等次之分。
循利为友,小人之聚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总是逐利的,而为利益所驱使暂时结合起来的人,可称为“盟友”。如帕麦斯顿所言之朋友者,即盟友也。国家角逐之势,时而合纵,时而连横;商家争利之斗,时而决裂,时而婚盟;政客求权之争,时而贬斥,时而投诚。
这一系列乱相之交,皆不是真正的朋友,而仅小人之徒也。利聚而来,利覆而去,分聚离合,朝秦暮楚。这种“朋友”不值得交心,合作则罢,却不可以身相托。
政治正确,党人之聚也。
此一类朋友,乃志同道合者,可谓之同志。如“强力集团”,为共同的音乐理论而奋斗不止的作曲家们;如“东林书院”,为共同的政治理想而不懈努力的士人君子们;如“尼德兰画派”,为新的艺术征途积极进取的艺术家们。
他们同心而行,戮力而为,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着,皆是同志。此间,“道不同,不相为谋。”可谓至真至确。理想不同,目标不同,如何能戮力同心呢?最大的道不同,莫过于意识形态之不同。因此,不同政党之争分外激烈,有时要动用武力方可解决,这也是抱团太紧,分野太明的弊端。说到底,此之同志,不过是永不破裂的同盟而已,大家可以共事共生,共同干大事,求真理,却不一定能交心。
高山流水,君子之聚也。此之友谊,不以一切外物为意,唯以真性灵为宗,此乃真朋友。这一等友情不会是群体的集体感情,而仅以二人为心。
元白之相唱相和;马恩之同书巨著,皆为此类。这种情谊,既纤弱又强大。纤弱者何?众人群聚,两两相对则有,众会一堂则无,岂不纤弱?强大者何?此情此谊可超越党派、国家、人种、文明,岂不强大?戴高乐与隆美尔,是战场上的敌人,是政治上的对手,他们却都为对方的才华所折服,喻为知己。商汤与伊尹,一君一奴,却能抛却等级,超越君臣,两相投契。德国的两位哲学家,一个逃到国外反对纳粹,一个则为纳粹服务。战后,他们并排走在残破的大道上,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张照片记录下了这宁静而和谐的背影,成为不朽的经典。在他们面前,所谓利投益合,政治正确又是多么的荒诞不经,苍白无力。这种友情,至大至真,可付身心与之。
友分三等,处之有道。以不同之法待不同之友,方可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