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儿童摄影师,每天都会接触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个性的孩子,生活自然是充满乐趣和思考的。而面对这些不同的孩子,自然需要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对待,才能迅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各种指定的拍摄主题和拍摄任务。
时间长了,发现有这么一类孩子特别令人头疼,就是我们常常说“死拗死拗”的,所谓“软硬不吃,油盐不进”。
“死拗死拗”的孩子是怎样的?
通常这样的孩子年龄集中在4-8岁左右,个性鲜明,脾气大,有自己对事物的独立看法却不完全明事理。性格固执不易改变,遇事不顺时容易暴躁,不听劝,甚至有对抗性行为举止。与其说理,Ta不听不理,一味妥协就会得寸进尺,没有章法,安抚情绪非常困难。
因为4岁以前不太懂事,性格特征相对较模糊,除个别个性鲜明的,大多数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引导下得以疏导各种情绪;而8岁以上孩子已经可以通过“摆事实说道理”的形式进行教育,相对还是可以正面管教的。
唯独4-8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倘若性格“执拗”就非常头疼。从身边无数孩子的例子可以大致总结出这类孩子的性格的成因最主要还是原生家庭的启蒙教育,通俗而言就是原生父母的影响和教育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跑偏了。
那么,这样的孩子如何“治”,在这里我提的“治”显然不是对付,而是如何疏导、矫正和改善的意思。
毕竟孩子天生是一张白纸,我们想要书写好它,让它成为一幅瑰丽的风景画,书写者似乎更意义重大。
1
从第一次“狠心”开始,不让“骄纵”得逞。
“死拗”的孩子往往是在第一次欲求不得的时候就会撒泼、哭闹,拒绝别人的任何劝解,甚至本能恶意抵抗。
我就亲眼见识过亲戚的一个孩子。有一次亲戚带着4岁的儿子去旅行,在琳琅满目的商店里看到一个漂亮的模型玩具,孩子立即拿了就不放。据说这样的模型玩具在家里有十几个相似甚至相同的,可是孩子拽着亲戚的手就是不走,拗不过,也觉得大庭广众之下有点丢人,亲戚掏钱买了。
还有一次,孩子根本不累,一出门就让妈妈抱。我们试着全部人都不理会,大家继续往前走,可是这个孩子竟然无动于衷,一个4岁的孩子居然敢在大街上无视家人,驻立不动。于是孩子妈妈即使非常累,但是看到孩子不走,就又妥协了,回去抱起了孩子。
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心里就毫无畏惧可言,在他心里,父母没有任何权威和原则,只要自己想,就一定得到!于是愈演愈烈,最终变成“软硬不吃,油盐不进”了。
难么,第一次的“狠心”拒绝非常重要。天下父母没有谁不是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可是爱是有原则有底线有方法的,不能抹掉了“方圆”和“规矩”的让爱无限制泛滥。
当孩子做错时,第一次第一时刻第一现场的制止和纠正最重要,也往往最有效力。这个效果我是亲身体会,屡试不爽的。
我女儿三岁上幼儿园,上了半年的有一天回到家,不知说什么的时候冷不妨地冒出了一句“你xx的”。我当时整个人都懵掉了:在我的家庭里,从小到大,我父母辈即使多么生气都从来没有在我们孩子面前说过一句脏话,因此我也养成了从不讲脏话的习惯,以至于长大成人到现在完全说不出一句半字的粗口。我的孩子才三岁,怎么可能这样?
我记得那一刻我当场给了女儿小小嘴巴的一个巴掌,然后非常严厉地对她说:记住!你刚才说的那一句是脏话,也就是非常不文明不礼貌的话语。不管这句话你从哪里听来,谁对你说过的,你以后都永远不能说。如果说了,妈妈会打你嘴巴的。女儿瞬间被我的粗暴和严肃吓坏了,委屈难过的眼泪唰唰地流下了。我抱了抱她,开始跟她说了一大通道理,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虽然我使用了暴力,这也是我为数不多的一次动粗,虽然不太妥当,但是女儿确实刻骨铭心地记住了这个事件,记住了永远不能说脏话。
2
面对无理取闹的行为,不哄不骗,不转移视线,不转移话题,正面批评教育胜于逃避问题。
很多父母会说了,我的孩子已经不是第一次犯了,现在用暴力用温言软语都管不了了,怎么办?
的确,现在要说的就是倘若错失了“第一次狠心示范”,那么面对孩子无理取闹的状况如何解决。
我常常看到很多父母是这样的,孩子达不到想要的要求,就下意识地会给Ta一个新玩具,或者带Ta去另一个地方玩耍。总之喜欢用哄和骗的方式逃避正面而来的冲突和困难暂时性解决当下的问题。当然这样的方式会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奏效,也会在第一次第二次使用的时候效力显著。可是伴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开始懂事,这样的转移视线的方式显然似“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的。当你不再能用另一等价等值的事物替代孩子的需求,他就再也不会屈服,甚至“拗性”更大了。
因此,当孩子“骄纵”来袭,最好的办法就是痛一次,参草除根。Ta错了,就明确指出错误的原因,并当场禁止其行为,如果不听劝,大哭大闹就不理会。让Ta哭够闹够直到精疲力竭才去安抚,然后慢慢疏导情绪,讲明事理。这样孩子会觉得撒泼没用了,威胁没用了,最终的错误必须自己承担,也会逐渐明白道理,下次不敢在同类问题上再犯。
3
对待“执拗”的孩子,全体家庭成员要态度一致,从一而终,不能半途而废。
话说“执拗”的个性并非一日养成,于是它也非一次两次便可矫正过来,“卷土重来”的几率会非常多。这就需要父母和家人长期的耐心和关爱了。但是必须要说的就是家人的态度必须一致,这样孩子才会有一个始终如一的内心感知,才会深刻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才能形成良性持续的正确引导。
当然,世间万事皆无定律,用爱和耐心可以解决大多数的教育问题,我们何不都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