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潭镇东有一座陕西会馆,镇上人们习惯叫关帝庙。不知是何年何月这里成为了一所学校,也不知什么时候名称改为唐河县第二高级中学,在我的记忆里人们一直叫二中。我在这里完成了高中学业,也从这里出发,离开故土走向城市。
关帝庙建于清道光年间。进得大门,左右有一对六棱铸铁旗杆,两只狮子背驮旗杆,雄东雌西,昂首翘尾,旗杆上铸有飞龙在天。在我的幼年,铁旗杆是我见过的最高的建筑,它直入云宵,我幼小的身躯在它面前是那么的渺小。传说有唐河、源潭、社旗三人吹嘘自己家乡,唐河人说唐河县的塔离天一丈八,源潭人说源潭的铁旗杆离天一高梁杆,社旗人说社旗春秋楼离天一指头。铁旗杆的实际高度是十五米。
大殿座北朝南,是二层的台阁,明柱飞椽翘角。殿脊正中立绿琉璃楼阁庙宇,供姜太公牌位,左右七麟八兽栩栩如生。飞沿形态各异的罗汉憨态可掬。大殿东西配殿略低于大殿,亦为二层楼房。大殿一楼是学生上音乐课和学校宣传队活动的地方。我上学期间大学开始招生,学生整日忙于高考,音乐课就停止了,所以也不曾进过大殿,在我的幼年倒是多次蹬殿玩耍。大殿里边的模样不记得了,印象深的是有一次去了配殿,看到了妖魔鬼怪。个个张牙舞爪、面目狰狞,手里还握着各式兵器,从此再不敢去。现在想来可能是泥塑的金刚罗汉。
大殿后面青砖铺路,甬路左右是菜园,过了菜园是四排青砖黛瓦的房舍。靠近菜园的一排是学生宿舍,东边住男生,西边住女生。宿舍里没有床,所有人都是打地铺。女生在木板上垫上麦杆编的垫子再铺上床单,条件好的有一铺一盖,条件差的一床被子连铺带盖。男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麦杆垫子直接铺在泥土地上,可能连床单都没有。
女生宿舍的西边有个小池塘,同学们刷牙洗脸洗衣洗碗都在这里了。池塘旁边是蓝球场,镇上唯一有灯光的球场。曾经的中学生蓝球联赛在这里打的如火如荼,吸引了多少少男少女为运动员呐喊助威?蓝球场西边是礼堂,这里最吸引人的时候是文艺汇演。二中的宣传队在唐河县是很有名的,逢年过节宣传队在礼堂演节目,舞蹈、歌咏、快板书、样板戏、三句半,台上有板有眼地表演,台下如醉如痴地观看。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这里仅仅起开会考试的作用。蓝球场南边就是学生食堂,同学们既恨又离不开的地方。
学生宿舍后面是教师宿舍,教师宿舍的山墙边有一棵歪脖榆树,榆树上挂着铸铁铃,我就是听着这铃声长大的。源潭镇有两所学校,一小和二中。最早二中开设有初中和高中,我上学时初中合到了一小。一小铃声清脆,二中铃声嘶哑。在过去很少有手表钟表的年代学校的铃声就是报时器。从小学三年级就上早自习,那时年龄小早上难以起床,我母亲就在院子里喊:“二中打铃了还不起来?”这时是五点半,二中早操时间。
教师宿舍后面是两排教室,每间教室六七十平米,双扇玻璃窗外开仍显昏暗,桌椅板凳虽旧但很是结实。顶上六只日光灯管,黑板是白灰上了桐油再刷黑而成。没有电扇更没有取暖装置,不知当年的酷暑严冬是如何熬过的?我的班上有六十多人,因为人多只好课桌连排在一起,只留两端靠墙供一人通过的走道。前三排女生后四排男生,女生从前门进出,男生从后门进出。
高中生活就是做不完的题目考不完的试。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高考初期参考资料很少,复习题目都是老师用蜡版刻印或抄到板报上。刻印的题目从来做不完,我只好装订起来待日后做,岂知旧的没做新的又来了。板报上的题目是各地的经典考题。住校的同学会把板报上的题目抄到练习本上,我通常只能是站在板报前看,如果遇到不懂的题目才会抄录。考试象吃饭一样多!考试时每人搬着凳子到操场,凳子卧倒,坐在凳子上趴腿上写字,下雨就到礼堂考试。二中的考试结果公布方式可能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每次考试成绩抄白纸上贴到板报墙上。我们的教导主任别出心裁,在成绩榜下面用红色画了只手,指向:“比一比看一看”,不管你考几分甚至是零分都要公布到板报墙上。高中男女同学不说话,但名字都知道,源于这成绩的公布方式啊!这种成绩榜也激发同学的学习劲头。农家孩子要想离开农村只有高考一座独木桥,这是中国特色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
高中不仅学业繁重,更大的压力来自生活。农家子弟都是从家里背粮食送到学校食堂换成饭票,另外用现金购买菜票。那时粮食紧张,麦子很少,同学只能从家里背粗粮。每日三餐以红薯为主,紅薯面馍、红薯面糊、红薯干、红薯叶。没钱换菜票,从家里带一瓶咸菜就是一周的菜了。由于缺少油水,上两节课就开始饿,有同学会饿的头晕眼花,有同学甚至喝水充饥。放学铃响起,同学们会以最快的速度向食堂奔去,打饭师傅跟前立即排起了长蛇阵。偶尔改善生活就会拥挤起来,可怜我的女同学人小力弱,最后可能连点残汤剩饭都没有。
简陋的校舍,坚苦的生活,没有让师生懈怠。我们班上有廾多人考上了中专以上的学校,在全县也是数一数二的。
卅多年后故地重游,同学们感叹着、回忆着、指点着过去曾经生活的地方。食堂已经残破,但作为文物保留了下来。
砖铺的小路变成了水泥路,路两旁是整洁的花岗岩护栏并有绿树映衬。大殿修整如新,同学们纷纷留影纪念。
转过大殿新的三层教学楼映入眼帘,我的老同学薛珂作为校长接待了故人。拾级而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双手放在课桌上,眼睛盯着黑板,似乎回到了学生时代。我的老师穿着粗布衣裳,诲人不倦地教书;我的同学满怀梦想,孜孜不倦地读书。洪亮的讲课声和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学校上空。卅年了,我们回来了,回到母校,回到故里,寻根求源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