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湛庐文化的畅销书系列,排版舒服,主题明确。
这周开始,想要给自己定下一个每周看一本书并坚持输出笔记的计划。向六神看齐。
看书的习惯一直都有,时间长了,发现如果不进行有效输出,看过的很多书都只留个模糊的印象。再谈起时,只能说:我看过,但细节和重点确是想不起来。
对于《善恶之源》这本书,看完用了一天的时间。做了一些书摘,如下:
(1)我们天生就拥有某些道德本能,我们的道德本能包括:
道德感——我们有一定的区分善意和恶意行为的能力。
共情和同情——我们会因周围人的痛苦而痛苦,进而希望自己能消除他人的痛苦。
原始的公平意识——我们更喜欢平均分配资源
原始的公正意识——我们渴望看到善行得好报,恶行遭惩罚。
(2)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协助,也同样可能受到他人的伤害。如果社会成员出于热爱、感激、友谊和尊敬而相互帮助,社会就能兴旺发达,而且让人内心充满愉悦。
(3)有一条著名的神经科学理论可以解释“共情”的工作原理,那就是“镜像神经元理论”。镜像神经元最早发现于恒河猴的大脑之中。无论恒河猴是看到另一个个体作出某个动作,还是自己亲自作出这个动作,它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都会活跃起来。镜像神经元不知道“自我”与”他人”之间有和差异。
(4)共情和同期关系很微妙。就如同饥饿感驱使我们寻找食物、欲望驱使我们作出性行为、愤怒驱使我们在面对威胁时积极抗争一样,共情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激励我们同情他人,作出利他行为。
第一,虽然共情有时候是一种自发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但我们往往能自主选择是否对他人产生共情。
第二,产生同情不一定需要共情。
第三,你不但可以再不产生共情的情况下作出同情的善行,你也可以再产生共情的情况下不作出同情的善举。
第四,你可以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产生强烈的共情,但是共情并没有激发同情,而是激发了另外一种情感。
(5)平等,是人性最深切的渴望。
(6)有些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全世界,有些人对于我们来说则轻如鸿毛。
(7)一般来说,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善心和意志力就成为更好的人,正如我们一般不能仅仅依靠希望和努力就成功减肥或戒烟一样。但我们都是智慧生物,我们可以运用智慧来梳理信息,同事限制我们的选择,让“更好的那个我”战胜自己深恶痛绝的直觉和私欲;我们正式以此来客服自己偏爱所属群体的自然倾向。但在我们的本性之中,还深藏着某些更加丑陋的部分,同样需要我们努力克服。
(8)其实,我们学到的很多东西从未经过有意识的思考。
(9)在正确的时间阅读正确的小说确实能对人产生影响。
(10)一旦我们认可了公平原则,它就能钳制我们的自私自利。我们甚至甘愿做出牺牲,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我们可以列举出许多杰出人物,比如奥斯卡.辛德勒,他甘冒失去一切的风险,从纳粹大屠杀中挽救了许多犹太人的生命;又比如保罗.路斯沙巴吉那,他曾在卢旺达大屠杀期间为图西人提供庇护。不过我个人最喜欢的人物,还是电影《卡萨布兰卡》里亨福莱。鲍嘉扮演的里克.布莱恩。在影片最后,里克向他的情人伊尔莎.隆德解释她为何应该离开自己,跟她丈夫一起离开卡萨布兰卡。他提出的理由正是一番关于道德公正的动人自白:“你看,我虽然没有什么高尚的地方,但是我也不难明白:在这疯狂的世界里,三个小人物之间的问题根本算不得什么大事。”
(11)我们应当把里克的这番话铭记在心,特别是在这个我们都是“激情的奴隶”这一观念甚嚣尘上的时代,认为我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都来自于我们觉察不到的神经活动,不能有意识地进行控制。如果我们的道德本质当真如此,我们也需要振作起来,学会接受现实。但这一观点并非正确,它受到了日常经验、人类历史和发展心理学的反驳。
(12)事实上,我们的道德生活其实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我们天生就具备的道德本能,而且其丰富程度令人膛目结舌:婴儿都是道德动物,生来就拥有进化出来的共情和同情意识;他们还有能力评判他人的行为,甚至对正义和公平都有一些初步的了解。然而,我们已经圆管超越了婴儿的局限。我们的道德意识中的另一个关键部分,是在人类历史进程和个人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人之所以为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道德不单来源于人类的本能,还来源于我们的同情心、想象力和卓越的理性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