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礼物及其发散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果我买个东西送给自己,这不叫礼物。

如果你问我自己想要什么,你再买给我,这不叫礼物。

如果我为了回报送你一份礼物,这也不叫礼物。

如果我为了巩固关系送你一份礼物,这还是不叫礼物——嗯,这叫收买。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果我买个东西送给自己,这不叫礼物。

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里,讲述了一对新婚夫妇的故事。

年轻的姑娘最宝贝的是她的一头长发,年轻的小伙子最在乎的是他那块漂亮的怀表。

他们很穷,但都想送给对方最好的圣诞礼物。

就在圣诞节的清晨,丈夫把礼物送给了妻子,那是一套昂贵而美丽的梳子。

妻子问他哪里来的钱,他说自己卖掉了怀表。

妻子木然地拿出自己的礼物,那是一条配怀表的链子。

丈夫问她哪里来的钱,她说自己卖掉了长发。

这样为对方付出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来赢得欢心的感情温暖吗?

当然初读都是对的。


仔细想想,一个失去长发的人得到了一套梳子,一个卖掉怀表的人得到了一条表链,他们都没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如果他们更理性一些,结果就会变的更好吗?

如果他们特别理性,就会询问对方想要什么,然后动用共同财产一起购买。

当然,互相给钱也可以。

还有个更好的办法——既然有钱就能买东西,那么自己给自己花钱买东西就好了呀!

但这样一来,根本就不存在礼物了,这种行为只能叫自我购买。

满足自己的自我需求。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果你问我自己想要什么,你再买给我,这不叫礼物。


每到双十一等网购节时,铺天盖地的各种截图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

姑娘们细致地把自己购物车里的所选物品一一罗列 :口红品牌乃至色号,包包款式和颜色,一些闪闪亮的饰品。

一夜之间,大家都公认:会帮你清空购物车的男人是真爱。


首先,想要的东西是自己挑选过的,是完全符合自己心意的东西(暂时来看,物质类的东西总会有新款)。

第二,这些东西是平时自己不太舍得买的东西,不然跟买菜一样,每天都能在桌上换着新菜品,为什么还要等过节有促销活动。

显而易见,是希望有人来送,而不是自己掏荷包,这也是罗列清单和准备说辞的动机。


对于对方(也就是男生)来讲,这种行为代表着什么。

有利可图。

省时间。

不必挖空心思去揣测对方的心意,甚至有人会去偷偷翻女友和闺蜜团的聊天记录,都聊到了哪些东西;淘宝购物车里又收藏了哪家店哪件新品;各大社交平台提到过或点评过的东西。

综合数据,选择礼物。

而这时所有需要去费时间搜寻的答案就明明白白摆在眼前,不知道有没有在考试前看到答案,最后选择放弃“参考”一下答案的正气之人。


没有雷区。

直男的审美确实是这个世界上很难去理解和训练的神秘物种,就像女人的心思一样,永远猜不透脑回路。

在收到不满意的礼物之后,只会有两种反应:表示很失望和假装十分满意。

前者受挫的是送礼者。

兴冲冲地拿着一份精心挑好的礼物送到对方面前,只见脸色一沉,不耐烦地收过,随手丢到一边,犹如当头泼一盆冷水,内心受挫。

后者憋一肚子气的是收礼者。

拿人手短,既然是礼物就不能败人兴头。这是基本礼仪。

可是又实在不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对于女人而言,不喜欢的东西再好都是废品。

满怀期望,期待了好久“他会送我什么呢?”,答案揭晓的时候,热情一下子就退去了。

综合来看,这样明朗的方式实在是再好不过。

送出者省时省心,收到者满足满意,共赢。


可是这样一来不就变成了 “如果你问我自己想要什么,你再买给我,这不叫礼物。”了吗。

因为没有意料之外,而惊喜就是存在于这种不确定性中。

礼物不仅仅是一方将某种经济资产转移给另一方,这就变成付账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果我为了回报送你一份礼物,这也不叫礼物。


古来常讲一句俗语:礼尚往来。


一直以来很难理解一件事情:份子钱。

送来送去的份子钱。


还有一种东西叫“礼簿”。

张三李四,来往数目,权衡关系。

既然送出去的迟早要回来,既然收进来的迟早又要还回去,那这种浪费时间的“交易”一直存在且经久不息的理由在何处呢?

大概是还没有一个人开始断绝这种行为吧。

收款付款,不是一次性交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数目和次数。

两年前两百块钱就算“看得过去”了,现在送礼写上两百块钱好像自己感觉都“臊得慌”。

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来权衡当前行为的具体情况。


名目众多。

最常见和重要的是升学宴,结婚的喜宴,老人的寿宴,还有乔迁之喜。

再加上零零碎碎的满月酒,升职宴,百天宴,生日宴,老人西去,老人西去还有一周年三周年,各处都是。

有的家庭一年里可能没有一次举办宴席,有的赶上了一年好几次。

还上了该还的,总不可能就此打住,以“已经还清啦!”就不去了吧。

还是得去。

第一个开始声明自己不再参与这种活动的人,他会有什么样的经历。

首先,要把礼簿丢进垃圾桶里。

断绝收回之前单边付出的所有条目,没有查询,任他再有多少可能成为意外收入的可能都放弃,除非过目不忘。

得一遍又一遍地跟人解释自己的行为,毕竟做这件事儿的人不说没有至少难见。

自己的初衷,坚持到现在的成果,以及要将这件事情进行到多久,要不要向身边人推广,好奇的观众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冒着得罪人的风险,被人看成“这人怎么这么不会来事儿?”

将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那么,下次我是去呢,还是不去呢?

去了不送礼,得罪人;不送礼就不去,“你是不是看不起我?”这样的想法也不是没有。


随大流也不是没有好处的,至少看起来不另类。

所以,如果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首先要舍弃自己的预期收入,二要有巧舌如簧的口才,还得有超然物外的心境。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果我为了巩固关系送你一份礼物,这还是不叫礼物——嗯,这叫收买。


想起来一个故事里的情节。

丈夫给予了一个落难的人某些帮助,妻子对此十分不解。并且责怪:这有什么益处?

夫妻总是熟知对方的习性的:丈夫不是平白无故就发善心的人,以利益为首才是行事风格。

丈夫对妻子的浅薄嗤之以鼻:现在他是落难了,可我敢担保,不久他肯定重会回到以前状态。到那时候,还愁拜托他的事不答应吗?

第二个是一个老人的故事。

老人生病,住进医院。医生和妻子都告诉他只是虚惊一场,一切都好,观察几天就无碍。

从住院起就有不少人来看望,后来简直是络绎不绝。好些好久没来往的人也来了,病房里就没安静过。

老人却一点都不高兴,反而满面愁容。白天来的人越多,晚上越是想心事睡不着觉。

没过几天,老人的儿子从外地赶回来了。老人拉过儿子,偷偷问:“你老实说,我是不是没几天了,一个个的都来了。”

儿子拍拍老父亲的手,“爸你放心吧,你这次真没啥事儿,我要调回来啦。”


两个故事,不言自喻。

单纯地为了有利所图而进行的帮助性行为,不是礼物,是目的不纯的投资。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好的礼物是惊喜,是我们明明没有伸手去要就有所收获,是让我们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巩固,这比我们的个人需求重要得多,而这些都是靠理性思维所不能做到的。


那么难点在哪里呢?

难点在于我们要怎么去思考这件事情。


如果我们盘算着送一件不喜欢的礼物给对方,那就真变成一份糟糕的礼物了,不过这可以变成万圣节礼物。

中国古代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说法,表示礼物的价值在于送礼者的善意和心意,而非礼物本身的价值。礼物不需要太贵,只要表达了心意就可以了。

但如果我们一边逛着商场一边想“买什么其实也无所谓,只要我有这份心意就好了。”

那也不行,好像怎么想都不行。


只有不去刻意地尝试,我们才有可能送出令对方满意的礼物,且自己内心也并不受到谴责。

当我们以理性来思考送礼问题的时候,就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因为我们既不能去想这个问题,也不能去想“去想这个问题”,更不能不去想这个问题。

看来这确实是一大件难事呵!

图片发自简书App

             清明时节雨纷纷。

                                 她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流年似水。 日子一天天飞快地流逝,季节变幻似乎越来越快,还记得春天在玉兰树下等待花开的殷殷期待,却已经是黄叶秋风的...
    潇玥的故事阅读 1,222评论 0 0
  • 刘水萍 在我这个漂泊人的眼里,大凡去过的村落往往与某种树的形象总是紧密相连在一起:一株虬枝延展的皂角,一丛冠叶茂盛...
    知道了不用记阅读 6,476评论 5 9
  • 大晴天,三十多度 工作日 昨天忙完后今天轻松很多。工作上的事突然觉得不提也罢。直接说我关心的事情吧。第一自然是我家...
    圈圈圆圆点点年年阅读 1,378评论 0 0
  • 2017.1.4日猫成为了一个卖水果的姑娘~ 这之前的猫也是个混迹于微商圈子里的日韩小代购~购买了微商必备的一键转...
    绝对猫猫阅读 2,86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