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教育充电宝》
湖北省特级教师涂玉霞老师,在教学生涯中多次出版专著,编教材,发表教学论文,完成国家、省级教研课题等教学成果。当有年轻教师问她:“成为名师有无捷径可寻?”她笑着说:“唯一的捷径就是努力,不拼的人生,哪来真功夫。”
好老师,应该为课堂而生
毕业后刚分到解放小学任教时。不到一个月,老校长提出要听我的过关课。上课时,望着教室后面一大排听课的老师和领导,我感觉大脑眩晕,声音打颤,腿部都在发抖,到现在自己还不知道是如何坚持到最后的。出乎意料的是,老校长居然对我的课赞赏有加,还说了一句让我终身难忘的话:“小涂的课,值得大家学习。”从那以后我相信:好老师是校长夸出来的。为了不辜负老校长的高看,我跟自己较上了劲。如何改变自己在众人面前说话胆怯、含糊不清的毛病,必须要有系统的训练。为此,我订阅了《演讲与口才》杂志,开始有意识学习名家演讲技巧。我用水果糖放口中,每天对着镜子朗诵文学作品一个小时。但本人天资实在平平,练了一年多,还是不能“滔滔不绝”。不过,学校领导仍然不断把我推向各级讲课、演讲、知识竞赛的舞台,那打颤的声音慢慢也变得自然而平和了。
作为教师,没有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将会是教学道路上的硬伤!起初我的字实在是差。为此我几乎每天都要花上四五个小时趴在破旧的写字桌上,瞄着字帖,照葫芦画瓢。幸亏有个摇摇摆摆的小风扇跟我作伴,才不至于让汗水湿透本子。到第二学期开学时,领导在全校大会上表扬了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专心练字的“壮举”。从那以后,学校政教主任所有投出去的稿件一律由我亲自誊写再寄出去。据主任说,经我誊写的稿件中稿率高于以往,是不是有我工整字迹的功劳,不得而知。
当然我更清楚,教师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是备课和上课。为了让自己这位“生”教师赶快长“熟”,我成了“名师模仿秀”。每次备重点课时前,在各种期刊上找名师教案,看一节课,结合自己理解备一节课,现炒现卖接着上这节课。备课时,我常会自问自答:目标问题——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效率问题——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方法问题——你打算怎样让学生获得?:
好老师要成为究型教师
这么多年在小学上课,我的教学成绩让同事们羡慕。但是,当教师就是每天上上课,给差生补补课,取得好成绩吗?这样的工作价值在哪里?我迷茫过,苦闷过,我真心不希望自己仅仅就是教书匠。
2005年3月我被选派到湖北省教科所做访问学者。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时间,但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我面前。从此,我走上了一条饱含艰辛但又蕴藏着无数惊喜的研究之路,也让我养成了两个终生受益的习惯。
第一,自觉写作的习惯。
湖北省基础教育首席专家叶平所长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就是让每个人建一个博客,并要求我们经常写反思。他引用了叶澜教授的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因为优秀教师的成长模式=教学过程+反思。这种理念极大冲击着我的大脑,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由原来的随性记录变成了有意识反思。
原来在工作中,我常常有灵感闪现的瞬间,也有为自己的某一个教学精彩设计而欢欣鼓舞的时候,但是,时间一长,就忘得差不多了。有了博客后,我开始坚持把自己的所感所悟及时记下来。为了鼓励自己坚持,在开博时我写了这样一句话:书为心灵添羽翼,勤敲键盘写人生。我想,当年过花甲之时,翻开自己的博客,细细品味着我现在记下的一点一滴,岂不是人生最大的精神财富?所以,欣欣然中,我伴着博客一起成长。”如今,我的博客已经达到了1900多篇,所有发表的文章均出自这里。
第二,做微课题的习惯。
. 一线教师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研教学之困,探科研之法,做些“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草根研究。学习结束后,我把老师们平常反映的教学困惑、问题梳理成教学微型课题100个,比如:集体备课如何集智,如何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即时评价如何做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等。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推进过程中,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成为研究型教师,是让我们获得事业价值感的最佳途径。
有人曾问我:“你现在已小有成就,为何还要如此辛苦地做教学研究呢?”我笑着说:“辛苦是相对而言的,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得再多也不会觉得累。这辈子,不论身份如何改变,不论角色如何转移,但教师、教学我是丢不了了。”
生命是用来攀登的,不拼的人生,自己都不会喜欢,所以且行且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