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答辩说起
自打上了大学以后,有一件事就没少做过——答辩。答辩的一个好处是可以看看别人做了些什么,这让我受益良多。例如,一门课程让我们自行挑选A、B、C、D四个框架进行了解,我们选了A,那就只会去探索A的相关知识。通过一场答辩以后,我就能通过别人的成果了解一下B、C和D的应用场景,而且听到的大部分都会是干货,毕竟浓缩的就是精华。
通过观察他人的成果,久而久之我也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很多人在做答辩的时候实际上都在关注“套用”和“创新”。所谓“套用”,即根据老师所给的答辩要求,一条一条地对过去,看看哪条没做就补哪条。所谓“创新”,就是抓破头皮想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
我这里不打算讨论“套用”的现象,让我们来聊聊“创新”。
苦恼的“创新人”
关于学生的“创新”,最好玩的例子就是,一群学生组队做一个所谓国家级创新项目。开题的时候大家会坐下来一起Brainstorm。这时候,如果有一个同学举手说:“我们不如做XXX吧”,接下来有90%的可能性会有人说:“这个有人做过了”。接着,现场陷入沉默,并重复这样的场景,直到有一个人终于提出一个好像没什么人做过的点子,才开始下一步的讨论。
最后他们开题报告中所列要做出来的东西大体上会有两种。第一种是非常新颖的产品,但是却脱离了现实。到最后到了评委面前只剩吹牛的份,把牛皮吹得满天飞,其实到最后什么都做不出来。而第二种就是和现有的东西完全一样的产品,而且做得比现有的还差。我想,这些“创新人”的内心应该很是苦恼。
相比那些把做过了的东西都否认掉的学生,有一些学生倾向于在现状上找问题。这很符合产品设计的初衷——解决问题。但是想要解决问题,首先需要找到对的问题。
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找现状的问题的时候,是心中带着一个解决方案去找问题,这时候找出来的问题基本上都会是错的。最好笑的问题就是诸如“人们的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的问题。
那么如何找到对的问题呢?我的回答是,提高对现状的理解,基于对现状的理解去找问题。
所谓对现状的理解,可以从多方面去衡量。例如,知识的储备、思辨的能力以及逻辑的清晰程度等。如果缺乏对现状的理解,那么是不可能找到对的问题的。我们可以用物理学上的渗透模型来简单佐证这个结论。
渗透模型
把水一滴一滴在木板的一面上,当满足什么样的条件的时候,会有水穿过木板?
很多人都会说:“当木板的密度比较小的时候,水就可以穿过去了”。这个回答是很好的,我们根据这个回答继续向下探究。
将一个木板简化成一个竖直的二维网格,水从上方滴入,从下方流出。黑色的部分代表水不能流过,绿色的部分代表水可以流过。
显然,如果我们能够从上到下找到一条绿色的通路,水就可以通过木板,到达下方。
假设每个格子为绿色的概率为P,那么是否存在一个临界值P0,使得从上到下基本上总是能找到一条绿色的通路呢?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P0≈59.2%。也就是说,当P<59.2%的时候,从上到下很难找到一个通路。当P=59.2%的时候,从上到下突然间很容易就能找到一条通路。
这个模型如果往下分析,还可以看到更复杂的本质——P0=59.2%是一个简单动态系统中的关联临界点。在这里我们就不再往下讨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查找一下相关资料。
那么这个模型和我们想要谈的找到对的问题有何关系呢?
翻过那座山
初中的时候,学校发过一本阅读教材,书名叫做《翻过那座山》。那是我心目中唯一的一本国家级教材中不是垃圾的书。
找到对的问题也好,翻过一座山也好,滴水穿木板也罢。其实都是为了从一端到另一端。你所谓的创新,不就是从你和你的现有资源这一端,到达最后成果的那一端吗?所以,找到对的问题跟滴水穿木板是一个道理。
现状当做是木板,你对每一个现状的理解当做是上面图中的小方块。只有当你从上到下能找到一条绿色的路径,将你所积累的理解、知识串在一块,你才能到达另一端,找到问题的所在。
渗透模型还告诉我们,你不一定要对现状完全了解,但是你要了解并去思考很大的一部分。你对现状的了解程度,就好似那个P一样。当你对现状的理解不到59.2%的时候,你是很难找到从上到下的一条路径的。当你对现状的理解到了59.2%的时候,恭喜你,是时候爆发了。
找到了问题之后,你还要寻找解决方案。实际上,寻找对的解决方案和寻找对的问题如出一辙,都是要从木板的上面找到一条前往下方的绿色通路。所靠的还是那个P的值。
创新大概就是这样,找到绿色的方块,将它们组合成一条通往未来的大道……
世界是块很大的拼图
如果你看这篇文章看到这里,我希望你能批判性地记住一句话:伟大的创新都是由很简单的原理组合而成的。
就好像地球终究是由各种基本元素加上各种基本物理学基本原理所构成的,这些基本原理单独写出来看起来都不难:“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些都是初中生都可能倒背如流的简单原理。
但是,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那可是很难的。这一方面是智商问题,一方面是经验问题。
智商很重要,智商就是把现有知识贯穿起来的能力,也就是找那条绿色通道的能力。
经验也很重要,比智商更重要。经验决定了P的值,P如果等于0%,那么就算你智商是爱因斯坦的一千倍,也无济于事。
多听,多看,多做,从而提高经验。日积跬步,是小学到高中作文里面用烂了的句子,可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检验创新的一大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