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卡尼曼和沃特斯基正式提出了关于风险决策的前景理论;2002年,卡尼曼因前景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称:卡尼曼因为“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1. 什么是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认为人的决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随机事件的发生以及人对事件结果及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为第一阶段,评估与决策为第二阶段。为了评估决策需要,人们通常在第一阶段对事件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的整合、简化,但是不同的整合、简化方法会得到不同的事件及其组合,并导致人的非理性行为和框架依赖效应,即人对同一问题的最后决策的不一致。前景理论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效用函数的运用,概括起来基本内容主要有四点:
(1)与财富的绝对量相比,人们内心深处更加看重的是财富的变化量。
(2)在面临获得前景时,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规避风险,操作起来更加小心翼翼;而在面临损失前景时,人们则会更倾向于趋向风险,对自己的失去不甘心,想要凭借再次冒险来一举翻盘。
(3)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带来的痛苦感远远大于获得带来的快乐感,财富减少产生的痛苦与等量财富增加给人带来的快乐不相等,前者要大于后者。
(4)前期的决策的实际结果会影响后期的风险态度和决策。前期盈利可以使人的风险偏好增强,同时也可以降低后期的损失;而前期的损失会加剧以后亏损的痛苦,风险厌恶程度也相应提高。
前景理论引申出的四个基本结论
- 1、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确定效应)。
- 2、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反射效应)。
- 3、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参照依赖)。
- 4、大多数人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损失规避)。
2 前景理论决策过程
前景理论从行为心理学出发,将人的决策过程分解为两个阶段:收集&整理阶段和评估&决策阶段。
- 收集&整理阶段:是对不同的“前景”作简化和重新编码。重新编码包括了编码、整合、分解、删除这些主要操作。在人们的决策中观察到的很多异常都源自于这一阶段。
- 评估&决策阶段:假设决策者对每一个被收集&整理过的前景加以评价,然后选择最高价值的前景。
第一阶段:收集&整理阶段
个体凭借“框架”和参照点等采集和处理信息。
1、框架
对问题的表征形式,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表征形式,不同的框架导致决策产生不同的结果。框架受多种因素影响:
- 框架维度:框架维度不完备,有效的决策思路就可能被遗漏在决策框架之外。
- 框架焦点:框架的焦点因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价值观的不同而不同。
- 框架边界:框架边界以外的信息通常被忽略,边界以外的信息是决策的盲点。
- 框架固化:不同的知识经验、生活环境、价值观可以为不同的人设定不同的框架,决策框架一旦形成,就倾向于稳定和固化。
2、参照点
表征信息、形成获益或损失框架、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人们在评价事物时,总要与一定的参考物相比较,当对比的参考物不同时,即使相同的事物也会得到不同的比较结果,因此,参考点是一种主观评价标准。由于参考点的动态变化,因此,投资者在收益区也可能表现出风险偏好,在损失区也可能表现出风险厌恶。
第二阶段:评估&决策阶段
1、价值函数
价值函数有三个特征:
- 大多数人在面临收益时是风险规避的;
- 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好的;
- 人们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
因此,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失去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例如当股票涨了一点点后,人们就急于卖出,当股票被套牢后却死扛。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
2、权重函数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认为决策权重是决策者根据结果出现的概率做出的某种主观判断。
权重函数对常见现象的解释:权重函数可以解释人们面对80%的概率赢30000和100%的概率赢20000时,人们往往选择后者的现象。80%的概率因权重函数而使真实概率减少,而100%的概率却不变,人们趋于选择确定性的结果。
两个熟悉的例子:
- 人们热衷于参加高奖额抽彩的现象,即使赢得的概率很低。
- 人们有时会过度支付航空飞行保险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