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焦虑已经不再专属中年人,90后甚至95后也加入了焦虑大军。
担心失业,害怕没钱,被日常生活支出、教育孩子、赡养老人这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
有人问,互联网人口红利期已经过去,普通人还有机会吗?
《第一性原理》这本书给我了我们答案。
《第一性原理》是混沌大学的创新类教科书,这本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第一性原理,运用第一性原理厘清问题根源,帮助个人和企业获得具有启发性的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作者李善友是混沌大学的创始人,曾著有《第二曲线》。他致力于将最前沿的科学理念引入商业领域,帮助创业和创新者认知升级。
接下来我就抛砖引玉,把我从《第一性原理》中获得的最重要的几点与小伙伴们分享。
01.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1)定义
《第一性原理》中提到,归纳法是通过实践推导结论,把连续性的经验推广到一切时空。然而,并非所有事物都有连续性,固有的思维会让你陷入“归纳法谬误”。打破认知边界,实现第二曲线创新,你需要全新的思维模式——演绎法。但是演绎法必须有一个基石,一个来自系统之外、能够逻辑自洽的元起点。这个元起点既可以称为第一前提、逻辑奇点,也可以称为第一性原理。
这个概念不容易理解,接下来逐条分析一下。
首先,归纳法。
归纳法其实就是经验法则,通过过去的经验总结,预测未来的结果。
普遍的归纳有两个维度,空间归纳和时间归纳。
比如在非洲看到的天鹅是白色的,欧洲的天鹅是白色的,亚洲的天鹅是白色的,于是归纳出全世界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就是空间归纳法。
以前的天气都是冬冷夏热,我们推测以后的天气也是冬冷夏热,这就是时间归纳法。
第二,归纳法谬误。
虽然归纳法得出的90%的结论都是正确的,但不能排除剩下的10%的差异。
之所以出现谬误,是因为之前的假设禁不住推敲,过去和现在,时间和空间都已经发生变化,不一定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以天鹅的颜色为例,澳大利亚发现黑天鹅的种群,所以全世界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是不成立的。
第三,演绎法。
演绎法即实践,在当下的时间和空间做实验,如果结果再现那说明之前的归纳法依然正确,如果结果不同则相反。
第四,第一性原理。
演绎法的起点在哪里,从哪里开始做实验,这个元起点就是一切逻辑的起点,称为“第一性原理”。
02)运用
有人说选择大于努力,方向选错了,一切白费。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用“第一性原理”来分析一下。
第一性原理就是选择演绎法的原点,把哪里作为元起点。现在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元起点的问题。
首先,大牛说选择大于努力,意思就是先选择后努力。
大牛把元起点设置在哪里?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因为如果没有基础就没有选择,所有方向的积累都是零的情况下选择并不大于努力,二者比较毫无意义。
做选择是有一定门槛的,新手在起步阶段,基础能力都没有打牢,没有基础就看不清楚方向,找不到兴趣,谈何选择。所以对新手来说,基础建设比什么都重要。
阿猫说,对于普通人来说,努力大于选择,因为你连走路都不会,那就别选自行车、开车、还是开飞机了。
到底是选择大于努力还是努力大于选择,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在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最不缺的就是信息,因此辨别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学习并练习运用第一性原理,学以致用,防止在信息的海洋里溺水而亡。
02.
颠覆式创新
MBA智库-百科中颠覆式创新的定义是这样的:在传统创新、破坏式创新和微创新的基础之上,由量变导致质变,从逐渐改变到最终实现颠覆,通过创新,实现从原有的模式,完全蜕变为一种全新的模式和全新的价值链。
颠覆式创新是彻底打破旧有的模式,蜕变成全新的模式或全新的价值链。
李善友在《第一性原理》中提到,打破系统的边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作为基石假设的第一性原理击碎。当地基垮塌,建设在地基之上的高楼大厦自然也会随之轰然倒塌。
第一性原理就是旧有模式,在系统建立之初,这个模式是系统成长和发展的基石。随着系统的成熟和日趋完善,旧有模式不再符合系统的成长规律,创新就需要打破旧有模式,建立新的模式。
计算机行业就发生过这样的三次创新,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
计算机发展的创新三部曲:
第一部: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是雷明顿兰德公司在1951年发售的,IBM公司推出的第一台计算机也是专门为天文计算设计的,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机是专门用于科学研究的一种工具。
但IBM公司很快发现了市场不应仅仅是高科技市场,于是调整战略,推出了速度更快、价格更低的商用计算机,几乎垄断了大型商用市场。
第二部:
DEC公司认为“小公司也需要计算机”,发明出小型商用电脑,售价仅仅是大型商用机的零头,控制了小型商用机市场。
第三部:
1976年,苹果公司推出第一款个人计算机,“让每个家庭都拥有一台计算机”的使命成就了苹果公司。
纵观这三次创新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打破上一次的“第一性原理”而赢得市场的。
人类的从众心理是天生的,在原始社会,只有合群才大概率避免死亡,形单影只很可能被野兽吃掉。
现在人们已经脱离了生存困境,但们的思维仍然是“合群”思维,合群思维让创新难以萌生。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想要谋求高一级的发展,我们需要突破认知的牢笼,打破认知边界,才能获得颠覆式创新。
03.
第一性创新
一般人接受到任务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估计这件事的可行性和难易程度,一旦发现任务有难度,自信心就会大大受损,完成这件事的概率也就更小。
马斯克的一名下属说,他觉得马斯克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人,因为对待任何事情,马斯克都持有一种全然相信的态度。他说只要有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哪怕暂时还没有想到如何实现的路径。
那么,马斯克是怎么想的?
马斯克说,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用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去做,这样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我们总是在参考和对比过去的经验或者别人的做法,而马斯克用的是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事务,从事务的本质向上寻找解决方法,用的就是第一性原理。
特斯拉第一辆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是5万美元,占整车成本的40%还要多。
马斯克的做法是拆解电池的原材料,他发现直接从伦敦金属交易所购买,电池成本可以降低86.3%。然后他和松下合作寻找新的电池组合程序,建立电池工厂之后,电池成本仅为80美元。
这就是在第一性原理基础上的创新,不是在原有版本上的更新或者改进,而是打破所有规矩,连根拔起,重新建立新的秩序。
第一性原理可以应用到所有领域,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头绪的时候想想这个原理,或许可以给你不一样的灵感和创意。
04.
批判性思维
我们从小接受学校教育,老师说什么就听什么。老师大发脾气说,你们应该有点怀疑精神!不应该我说什么你都信!
小时候不懂老师的意思,难道我们听老师的话还错了吗?
长大后才明白,老师不希望教出一批只会听不会思考的木偶人,希望学生能独立思考,对任何学问都要进行思考和辨别。
然而,这很难。
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
李善友在《第一性原理》中提到,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普遍怀疑,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敢于质疑群体共识的观点,才可以打破原有的认知藩篱,突破创新。
1)可证伪的“我错了”
大宅门里白景琦的三叔白颖宇,引来外国兵强奸了自己的妹妹,老了老了还撺掇孙子辈的白敬业逛窑子,一辈子就没干过什么好事。
他最后出场是担任日本人指定的药行会长,在药行大会上,他说起之前自己做得那些事,一边扇自己耳光一边说感觉臊得慌,他痛骂日本侵略者和汉奸,最后服烟膏而死。
人的一生,有的人一辈子冥顽不化,有的人的人生就是逐渐醒悟的过程。
这几年我经常回忆一些过去的事情,比如有一次向亲戚借钱,我觉得我的理由很正当,但遭到刘先生的反对,但我没听他的,自顾自地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几年后的某一天突然想起这件事,觉得真的是自己错了,不应该那样说话做事。当年就是无知者无畏,天生缺少人情世故的能力,现在想想都脸红。
难道是多看了一些书,多吃了几年的饭,就慢慢通透了吗。
查理·芒格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哪一年你没有破坏至少一个你最爱的观念,那么你这一年就算白过了。
按照芒格的说法,我有这样的领悟,那也算没白过这几年。其实,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只有犯过错,然后醒悟了,才有成长。
学习了第一性原理的知识以后,也许不需要等很多年,做事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反思,问问自己“这样做我错了吗?”“还有别的解决方式吗?”“如果是某某他会怎样做?”
随着知识的增加和认知的提高,我们看待事务的角度会改变或增加,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更灵活,只要不断学习,就一定会进步。
现在的你总是比过去的你更“正确”,所以承认自己错了,其实是好事,说明你更优秀了。
2)普遍怀疑“我们都错了”
上面说到发现“我错了”其实不难,知错就改还是好同志。
但如果我们身处在一个集体之中,对于集体的信念和规定,往往是不自觉地相信和遵守,尤其对自身的利益没有任何影响的情况下。
肯尼斯·霍博在《清教徒的礼物》一书中提到,当足够多的人相信一种思想以至于它成为常识的时候,它就控制了我们。不是我们拥有了思想,而是思想占有了我们。
苏轼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我们是集体一份子的时候,很难跳出来怀疑并发现其中的错误。这就需要我们有“普遍怀疑”的概念。
3)不可知论
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主人公楚门,活了30年后发现自己的人生是在演戏,就连父母妻子同事都是演员。
楚门深爱的女友突然消失,他开始观察自己的周围,终于发现所有人都在骗他,他生活在一个巨大的骗局里。
仔细想想,我们其实也有可能就是楚门,只不过还没有发现生活的破绽。但我们需要有楚门一样的警觉和怀疑一切的勇气。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类的知识都来自归纳法,如果来自归纳法,那么人类所有的知识都不成立。
我们知道得越多就有可能在错误里越陷越深,世界上总有我们不知道的知识,我们需要打开心扉,用空杯心态去看待事务。
4)反共识
彼得·蒂尔在面试时总会提这样一个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因为彼得·蒂尔觉得如果一个人在所有事情上都没有自己独特的看法,那么他一定不会是出类拔萃的精英。
反共识就是把怀疑精神、批判性思维都应用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和大多数人一致,那么最终还会困在集体意识之中,没有创新可言。
批判性思维就是首先要有“我错了”和“我们都错了”的勇气,带着空杯心态去思考和实践,同时还需要能承受得起长时间被所有人误解,最终才能得到颠覆式创新的成功。
写在最后
生活的重压之下,我们不敢放松一丝一毫。有人不禁问道:为什么我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还是换不回来哪怕一点点的回报?
这样的抱怨很常见,但结果都一样,毫无用处。
成甲说,过去仅靠积累经验和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之所以落后,不是因为它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因为这种方法在“知识量”的积累上花了太多的时间,而很少触及问题背后的规律和原理,所以就无法大幅度突破自我认知的边界。
仅仅是在积累知识量上付出了努力,对于事物的本质却没有看透,这就是成长有限和无法创新的最根本的原因。
《第一性原理》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第一性原理,重新观察和思考,从根本上探索内在的力量,开展创新式生存才是突围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