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题主对于国学教育的阐释,是狭义(现阶段)的国学教育形式,那么我的态度是:不支持。
题主反复提到的是背诵国学经典,比如中学阶段背诵《弟子规》。题主的焦虑主要来自于国学教育走向功利化,其背诵,诵读等教育学形式效果有限。
我不支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正如题主所说,当下国学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大多通过背诵,诵读为主,然后要穿什么衣服,要怎么怎么背。这样的效果其实非常单一。效果并不会比我们背诵好词好段,摘录好词好段好。很多时候学生也大多以会背为目的,并不会在乎这是国学教育的内容,也不会在意语句背后的含义,更不要说什么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了。
其次,抛开我们现在让孩子接触的国学内容不讲,你会大多数国学的形式对于孩子中文的语感有极大的破坏,孩子越小,这种破坏力越大。比如说,弟子规,如果你仔细看过弟子规,会发现很多地方为了照顾到朗朗上口,强行押韵,为了每句话三个字,每两句强行押韵,特别拗口,这样的文字对于处于学习中文初级阶段的孩子来讲,读起来干巴巴,丝毫没有音韵上的美感,也不会让孩子有场景栩栩如生的感觉。你也会发现这样的文字句式单一(祈使句),没有中文意象,完全不能称得上好的中文。你看看唐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知道什么是好的中文意象了,你再看《静夜思》的后面两句,从写景到写情,一气呵成,没有丝毫拖泥带水,景与情相互交融。语言学习的初期,语言的音韵和节奏对于上手一门语言极其重要。在这样重要的阶段,如果始终让孩子接触这样的中文,最可怕的是让孩子误以为这是上乘的中文语言表现形式,那对于其中文语言表达就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有人说,那我们这些经典里面比如弟子规里面,对于孩子的核心价值观形成是有好处的。不。我们要始终记得我们的孩子是依赖感觉和经验来学习的。而不是逻辑和思维。换句话说,你在弟子规里面说的道德内容(不论是否迂腐)其实孩子都不太能感受到,孩子的道德学习不会靠背诵得来的,他们更可能通过模仿来学习道德。他们更可能从你身上学习到道德,想要孩子学习到孝顺,那就看看你如何践行孝顺。如果你无法当孩子的道德榜样,那就去让他接触一下关于道德的故事书,这种浅显的语言可以通过叙事(storytelling)的力量来让他懂得道德会更好些,更何况,他们其实更愿意去电视里,现实生活中找道德榜样。
第三,如果一定要从国学的内容来讲,那可能论语会比弟子规好得多。然而,论语对于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来说是很好的,因为成年人的内省智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拿经验和论语所讲去验证比较和反思。这样下的自我教育确实很有用,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智慧太难了,这样的领悟效果甚至比不上让孩子去玩过家家(role-playing)。那如果一定要让孩子看点这方面的内容呢,建议从唐诗开始,然后是宋词,然后是《史记》,《世说新语》等。
很可惜,我们目前语境下讨论的国学都不太会涉及到我说的以上教育内容。我们现阶段的国学内容,都停留在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的地步,抑或是大型礼仪包装下(包括服饰,器具)的课程或教育形式。其实我觉得哪怕让孩子背《诗经》也比现在的国学教育内容好,因为起码有音律美,美的东西才会激发探索中文之美的念头。
我们当然一定要去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让孩子在学习中文这件事儿上发掘美,那我们凭什么指望他们去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很多时候,我觉得,让孩子去花费时间接受现在的国学教育内容和形式,还不如,带孩子去博物馆看看历史上文化的积淀,比如出土文物,历史遗迹等,很可惜,我们连有好的教育意义的博物馆都不多。国学教育的外延必须扩大,内容必须要修正,形式不需要过于浮夸,繁文缛节都可以去掉。
所以在现在的国学教育热潮下,我必须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