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婉兮 图/千图网
1
那年的大年初一,她出生在一户姓贾的钟鸣鼎食之家。
爆竹声声鞭炮齐鸣,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欢迎她的到来。也的确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贾府,已经很久没有女儿诞生了。
上一位叫贾敏,是老夫人的心头肉,如今已远嫁姑苏。所以她的到来,仿佛填充了某种温柔的空白。
真真是个幸运儿啊。
一出生,就落在了人人羡慕的温柔富贵乡,锦衣玉食,奴仆成群。父母则是最有力的庇护,为她撑着明朗朗的一片天。
绫罗绸缎包裹着、山珍海味喂养着、琴棋书画滋润着,在锦绣堆中养得端庄美丽,轻松快乐地活了十几年。
贾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
人人都说,皇宫是个好去处。
那里有最极致的富贵和权势,而且通往一个女人能到达的最高处。这对她背后的家族而言,也是最直接强劲的助力与靠山。
《长恨歌》里早就写过了: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于是,十几岁的少女贾元春入宫,背负着希望,承担着使命,要用自己的青春和余生,去为家族换一个光明前程。
但一直没人问过她,你愿不愿意,你高不高兴。
因为这不是选择,而是任务。
可最终,元春却并未被册封为妃,而是做了女史。那是一个类似秘书的职位,主要负责为皇后或者妃嫔制定礼仪规范、记录起居。
她在这个位置上,一做就是好几年。
2
宫里的生活,《红楼梦》中着墨不多,甚至找不到一句直接描述。
但元春的宫廷岁月并不难想象。对无宠的女史来说,日子无非是大同小异的熬,像那些宫怨诗写的,“斜倚薰笼坐到明”罢了。
宫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元春没有萧郎可牵挂,可深宫高墙圈着她的人生。自由遥不可及,就连普通人家的骨肉亲情,都成了奢望。
但又能怎么办呢?
这条路有去无回,即使荆棘丛生,也必须咬着牙向前。更何况,贾府的大半个前程,还等着她来扛起。
曾经叱咤风云的荣宁二府,其实早已萧索了下去。子孙们袭了官,却大多是得过且过的敷衍态度。
有人忙着修仙练道、有人忙着寻花问柳、有人忙着吟风弄月,唯独她的父亲贾政认认真真地做着官办着差……
可终究,还是势单力薄。
娘家的日子热热闹闹地过,祖先的荫庇惠及了好几代人。那些在锦衣玉食中成长起来的纨绔子弟,早就忘了创业容易守业难的祖训。
外人看起来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其实不过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她懂。
而懂,往往就代表着着人生从此要变得沉重。
没人知道元春经历着什么,大家只知道后来她当了贤德妃。可从女史到贤德妃,不可能是一条好走的路。
曹公不曾落墨,可细细一想,把母家、争宠、上位、黑化、夺嫡这些关键词连缀在一起,恐怕能拍一百集宫斗大戏。
3
那天是贾政生辰,热闹是热闹的,但看不出任何吉兆。
酒喝着、戏听着、吉祥话说着,众人齐聚祝寿。可闹得正欢时,宫里来人宣旨,贾政匆忙入了宫,其余人等也忐忑不安,不知是福是祸。
不久之后,好消息传来:“咱们家的大姑奶奶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大家都欢喜起来,那份荣光给人人脸上都镀了金。可女儿的荣耀仿佛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当一个家族的体面需要女儿来撑起,其实就已经暗示了他们在走下坡路。因为贾府既没有显赫的战功,也没有傲人的政绩。
再往后,是元妃省亲。
那是《红楼梦》中的重头戏之一,可细细追究,却也并非元春独有的恩宠。
“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者,不妨启请内廷銮舆入其私第,庶可尽骨肉私情,共享天伦之乐事。”
意思就是说,只要家里有花园别墅,就可以把女儿接回家去看看。
圣旨一下,嫔妃们欢喜鼓舞。周贵妃家已经开工,吴贵妃家也去郊外看地。
贾府不甘人后,这便选地的选地、设计的设计、建房的建房、采购的采购,几乎掏空了大半个家当。
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等花了三万两;置办花烛彩灯及并色帘栊帐幔,又花了二万两。至于省亲别墅造价、一应器物采买,就更不用说了。
可这花费钱财耗尽一年时间打造出的奢华园林,元春却只待了7个小时。
4
皇家的规矩大得可怕。
元春归省前七八天,就有太监出来先看方向,确定何处更衣、何处受礼、何处开宴,还要设置围栏,打扫街道,撵逐闲人。
省亲前一夜,贾府上下几乎不曾入眠。
可元春必须按着规矩,用了晚膳、拜了佛、请了旨,戌时初(即19:00左右)才从皇宫出发。她乘着金顶鹅黄绣凤銮舆姗姗而来,仪仗随从却浩浩荡荡。

然后游园、落座,元春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未曾开口,三人便泪流满面。其余女眷侍立在旁,也都默默垂泪。
最后还是元春强笑起来:“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不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
只此一幕,元春的心酸与委屈便跃然纸上。
可也不能再多说什么,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啊。
这趟声势浩大的回娘家,并不是她一个人的私事,所以不能和姐妹嬉戏玩闹,不能和妈妈亲亲热热地说话,更不能吐槽婆家半句不是。
但她也会忍不住情绪外露:“田舍之家,虀盐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
此言一出,父亲贾政立刻发表长篇大论,用官方辞令来回应女儿的伤感。元春便也收起眼泪,一本正经地嘱咐父亲:“国事宜勤,暇时保养,切勿记念。”
这才是符合身份的得体话,像白纸黑字写下的文件,出不了错,但冷冰冰不见一丝情谊。
转眼丑正三刻(约是凌晨2:45)已到,太监来催,元妃虽不忍别,奈何皇家规矩违错不得,只得含着泪上舆去了。
5
从此后,元春便未在露面,可她似乎又无处不在。
元宵节出过谜语,端午节赏红麝串和玉如意,也不时地派人到娘家来,即便只是送一份糖蒸酥酪,或是打平安醮的银子。
这一切至少在表明,她过得不错。
宫里人惯会拜高踩低的,元春能密切地和家人往来,没有皇帝恩宠打底,只怕打通出宫渠道都难,更别说使唤那位威风凛凛的夏太监了。
可即便如此,贾府依旧无法猜测她与皇帝女婿的情感状态。
大概是不太容易的。
毕竟后宫美人众多,燕瘦环肥万种风情,个个都在等皇帝的垂青。
她要与三千佳丽争夺一个丈夫,情爱被心机和利益绑架,对夫君的所有期待也不得不变成小心翼翼。
而贤德妃的标签贴在身上,她就承载起了家族荣耀和政治前景,势必步步惊心处处坎坷。
与其说是婚姻,倒不如说是一笔交易。
她用青春、身体、真心,换皇帝对贾氏的一点嘉奖和怜惜。
没有平等、没有尊重,爱情也是时隐时现可有可无的。更何况女人一多,是非就跟着多。明枪暗箭无处不在,躲过这一遭,必定也也还有下一回。
深宫里的日子,每一天都像踩着刀尖起舞。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危机四伏。
6
元春最后,暴毙而亡。
她的判词,其实早就把她的结局透露给我们。我们看故事,其实就是看她们一步步走到自己的命运里去。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虎兕均为猛兽,指代两股强劲的政治力量。元春的真正死因,是一场来势汹汹的宫廷斗争。
至于中间发生了什么?宫斗激烈到何种地步?元春遭受了什么?书中并未暗示,我们只能借着王熙凤那个娘娘夺锦的梦,来推测另一个深宫女人的叵测心机。
可即便无法明言,所有人也都心知肚明。
元春死后,荣宁二府失去最后的保护伞。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彻底失势,最后树倒猢狲散,只留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我看宫斗剧时,总会不知不觉地代入贾元春,那些死于非命的女子,几乎个个都有她的影子。
都带着家族使命入宫,算计别人,也被别人算计,在争斗与怨恨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也被宠爱过、怜惜过、珍视过,可到了最后,依旧一抷黄土掩风流,悄无声息地消失……
这样的故事,前因后果经过都类似。它们在各朝各代的后宫上演,不过是改了姓名、换了细节,仅此而已。
最后,用高贵妃的一句话来结尾吧,这应该也是元春的心愿。
“只盼下辈子,嫁得寻常人家,相夫教子,也做一回贤德良善之人。”